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于学习的思考(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名言广传两千多年,给出学习方向指引,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如何解析这句话?学习该如何进行?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这里给出一些观点,看能不能建立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出自《论语》的经典名句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课堂上语文老师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孔子说,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这个解释成为国人们对这句话普遍认可的标准答案。但是,复习学过的东西真能让人愉快吗?
《论语》大约是孔子最为大家熟悉的言论集了,也是儒家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我们再看后面两句,因为朋友要从远方而来,所以我很高兴,朋友,志同道合者,孔子很看重朋友,很重视朋友的价值,而朋友来了后我之所以高兴的原因,是志同道合者可以交流,可以一起谈论天下之道、社会之道,这在意思上有一个递进,正因为坐而论道,所以朋友来了我才高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统人学经典《论语》的开篇语。遇到一件事,孔子会怎么看、孔子会怎么做,那我们也学着这么做,开始可能不习惯、不适应、不舒服甚至痛苦,但久而久之,一旦熟练了、习惯了、适应了,甚至日臻化境时,就会“不亦说乎”。譬如雏鹰,老鹰训练小鹰时,小鹰是恐惧的、茫然的、无助的,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最终振翅高飞自由翱翔时,那种自由自在的欢愉就是”不亦说乎“的最好注解,那是一种境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onfucius Said,"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子曰く、学びて時にこれを習う、亦説ばしからずや。
■“学前师资培养改革”系列报道④上个学期,在一次研习活动中,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幼教院”)学前教育专业2020级本科生史卓,发现了一名“有点儿特别”的小朋友。“他戴着人工耳蜗,坐在角落,不爱说话,应该是一名听障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