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近日,媒体追踪报道多起大学生应聘医美机构,求职变整容、变贷款事件,这些初进社会的女大学生,本来只是想找一份工作,没想到却被套路,不但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有的被推上手术台整容,有的签下了陷阱合同,相同的事,她们都在入职当天,就背上了数万元的分期贷款。
招工变成贷款培训,如何破解“招转培”乱象?6月11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回应社会关切。据介绍,“招转培”反映了涉嫌虚假招聘、假培训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经核实,相关政府部门将限令涉事企业改正,没收其违法所得,追究其责任。
就业招聘变贷款培训,广东如何整顿“招转培”乱象?老员工转签新公司,权益能不能不“清零”?6月11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简称“省人社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聚焦招聘领域回应市民群众关切。求职者遭遇“招转培”怎么办?
封面新闻记者 钟晓璐 实习生 马英杰 摄影报道近日,封面新闻“追踪到底”栏目连续发布《令人心梗的offer!大学生应聘医美机构,入职当天背上分期贷款》、《“熟悉的配方”!大学生求职变整容,被推上分期贷》引发强烈关注,大学生在入职第一天均背上数万元的分期贷款。
本想找份工作,却莫名背负一身贷款又一年毕业季来临,大批毕业生进入求职高峰期,然而一些招聘机构却盯上了这一群体,利用毕业生求职的急切心理,一步步设下陷阱,最终诱导其进行贷款。据广东民生热线报道,近日,在广州白云区嘉禾望岗不少刚步入社会的求职者遭遇了应聘变贷款的套路。
原标题:求职者“先学后付” 还没上岗先背贷荒唐!找工作竟变成贷款买课本报近日接到求职者投诉:有培训机构借招聘之名,引导求职者花钱培训,有的课程费高达上万元。一些无力承担高额学费的求职者,在“先学后付”的套路中还没上岗就背上了贷款。
原本冲着高薪岗位而去,最后却变成高额购车消费。这到底怎么回事?2月27日,上游新闻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获悉,近期有市民反映,应聘货车司机,不料遭遇连环“套路贷”,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应聘司机被诱导贷款购车“开货车拉货、C1驾照即可、每月保底收入过万。
长沙的熊先生想找个物流司机的工作,投递简历后,4月26日,湖南安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称安都公司)邀约他到公司面试。面试中,安都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工作内容为租公司货车送公司的货,薪资也令熊先生很心动,虽然他还有些疑虑,最终签了合同。
本来是奔着找工作去的,结果到了公司以后被告知要交纳高额的培训费,并稀里糊涂办理了贷款,现如今,这三四十名大学生被承诺的高薪工作没有着落,身上还背了不少债务。现场的这些学生有来自济宁、荷泽、泰安、德州,最远的有来自山西省,还有一些烟台本地的,他们都是大专或是本科的应届毕业生。
今年3月中旬,市民小李到云南洋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应聘,沟通后,对方称只要他的征信通过审查,就可以免费使用公司的车。小李觉得很划算,就定了此事。几天后,他来到公司提车,却发现车子竟然是自己贷款购买的。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3日讯 青岛的张先生近日向媒体反映,前段时间他去应聘货车司机,对方要求他通过公司购买一辆货车,然后会每月给他派发订单,并且承诺每月的收入不低于12000元。可是张先生干了一段时间发现,根本就拿不到那么多钱。
毕业近一年,张浩宇不仅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了贷款,每月还贷1200元,至今尚未还清。记者调查发现,身陷培训贷骗局的求职者远不止张浩宇一人。一些机构以“包就业”“拿高薪”“找不到工作就退费”为噱头,诱导求职者向贷款机构借贷,用于参加岗前培训。不少求职者因急于找到工作而落入这一陷阱。
工人日报记者 杨召奎毕业近一年,张浩宇不仅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了贷款,每月还贷1200元,至今尚未还清。“一开始,这家企业邀请我去面试,面完说我没有工作经验,要对我进行培训。结果,不仅工作没着落,我还被忽悠办了培训贷。”近日,张浩宇向《工人日报》记者讲述了他遭遇培训贷的经历。
原标题:招聘弹窗秒变培训,求职者“先学后付”,还没上岗先背债(引题)找工作怎么变成了贷款买课(主题)北京日报记者 鹿艺佳 实习记者 成进羽 文/摄近年来求职需求旺盛,一些求职者四处奔走寻找工作机会,没想到却踩进“招转培”的坑。
“刚踏入社会就被上了一课,所谓的职业培训变成了网贷陷阱。”刚毕业的小林(化名)告诉记者。九派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达内教育在佛山、广州等地多个校区被学员投诉存在诱导学员签贷、虚假承诺就业等问题,已导致数十名学员面临负债压力。
临近毕业季,又有一大批应届毕业生步入就业市场。近日,记者调查发现,招聘变贷款培训的“招转培”乱象频生。那么,广东将如何整顿就业招聘市场?6月11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就民众关心的上述问题予以回应。
“月薪5万到8万,但形象要求高,整形后可安排入职,没钱整形也没关系,可以贷款,入职即可报销”。这种“好事”你会相信吗?这样看似美好的招聘语背后,实际上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在云南昆明,就有许多女性求职者因为相信了这样的广告信息,落入了一场预谋已久的“美丽贷”骗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关于防范“套路运”“套路贷”等各类诱骗贷款的风险提示,详列风险点,提醒包括求职者在内的广大消费者审慎决定是否需要办理贷款业务,警惕“免费”“零首付”等营销词汇和宣传套路。近年来,随着贷款消费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一些诈骗分子也盯上了贷款,“忽悠套路”不断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