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生命智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是托起中国人生死善终的重要实践。”8月10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路桂军在由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主办的2024年清华中元论坛上说。
何为善终?没有横祸意外,预知死亡时间,身体没有痛苦,心中了无挂碍。——路桂军安宁疗护(palliative care),又称“姑息疗法”,在日本、中国台湾又译“舒缓医学”,发源于近代西方。12世纪,欧洲出现一类专门照护朝圣途中病饥之人的驿站Hospice(安宁院)。
我说,你想没想过,你现在上学,你所有的花销,人生的一些规划都是我在支撑你,假如有一天我突然得病,马上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你是不是要负责你妈妈,你妹妹,还有你爷爷奶奶的生活,你是不是要全靠自己对自己重新规划?
“死”曾与“生”一样,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医疗技术的进步让人类在生死之间拥有了有限的选择权。从增强患者自主权,到临终关怀的提供,再到关于安乐死的持续辩论,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在定义生命与死亡时所面临的复杂心理和伦理困境。
在掌声中,路桂军主任率领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安宁疗护团队走上舞台,每个人用一句话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感动,也勾勒出这支团队在日常工作中“用生命呵护生命”的精神状态,以及用行动表达了他们对“死亡教育”的践行和推动。
作为从事生命教育的医务工作者,在与病患进行沟通的日常中,路桂军实现了成长。成长体现在哪里?“它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让我更加懂得爱,对于生命,也更加敬畏了。”《见证生命,见证爱》就是路桂军渐变过程的具体呈现。这是一本足以让人对死亡、对生命、对爱产生重新认识的书。
死亡教育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濒死及死亡的看法与态度,关于生死,我们该谈论些什么?面对死亡我们该做些什么?对死亡课题的讨论,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来听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路桂军主任和您聊聊生与死。
路桂军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安宁疗护学科带头人48岁这年,路桂军医生为自己举办了一场“生前葬礼”。在一间布置好的房间中,路桂军自己躺进了棺材。很快,众人离开,聚集到另一处房间等待开场,路桂军则拥有了不一样的视角,等着大家过来与他“告别”。
安宁疗护病房内,路桂军蹲在患者床前交谈。受访者供图3月18日上午11点半,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往生室”,一场遗体告别仪式正在进行。安宁疗护团队的三位医生站在肃立的人群里与逝者鞠躬告别。在百合花的清香里,逝者遗容舒展,看起来体面,平静,再无痛苦。
中国古人在春播时过清明节,奉爱祭春;在秋收时过中元节,慎终追远。其实就是在用生命的方式联络死亡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木本”汲“水源”,以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等理念传承孝道,以视死如生、视亡如存等理念阅读生命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欣 实习生 韩雅宁人数超2.
8月7日,在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中元节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广州大学、江南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和医院的专家学者,围绕死亡叙事与死亡范式、向死而生的积极心理学、生死教育、善终文化等核心议题进行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