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精通经方的人,一定知道,在《伤寒论》中,除了甘草,用得最多的药是生姜。《神农本草经》中,生姜附于干姜之后,而到了《名医别录》中,生姜就单独列举出来了,生姜是每家厨房中常见的食物,是典型的药食同源之物,医圣为什么这么喜欢用它呢?
该方所处的治疗范畴,属于温下方的开端,同时它也属于治疗“表寒里实证”类型的经典方剂。其核心作用为解表散寒、止痛调理,并通过温下清理内积,兼具行气通腑的功效,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辩证思维——结合外感寒邪与内腑积滞的综合调治。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幹。”这种患者一得病之后太阴病,他肯定转为寒化,这时候就要需要注意这个患者素质,如果脉比较弱,表示他的脾胃之气经常的是虚弱的,叫做体质素虚,这种时候如果是用大黄、芍药的时候要酌情的减少用量,以免伤及脾胃,脾气要是恢复的时候是什么表现啊?
10.16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如果是阳明病的热,不单纯是手足热,而是一身手足俱热,但只有“手足温”说明里有寒湿,这里的热是脾胃虚寒引起的。
标本逆从既明,和剂之药须识。表汗用麻黄,无葱白不发;非黄 、桂枝,不能实表间虚汗;沉数有力,则为阳明之本,表解热入于里,恶寒头痛悉除,反觉恶热,欲揭衣被,扬手掷足,谵语狂躁,口燥咽干,五六日不大便,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