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如果一个人做了错事,想要改变未来的果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 忏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地感到后悔。忏悔可以帮助清除心灵上的负担,减轻负面行为带来的影响。2. 发愿:发誓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并且要努力行善积德,以此来弥补过去的过失。3.
破戒,是诸位戒友不愿发生,又不得不面对的情况。在戒色的漫漫长路上,不少戒友都遭遇过这样的困境:好不容易坚持了一段时间,却不慎破戒。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与焦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问题便是:之前付出的努力是不是都付诸东流了?是不是一切又要回到原点?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
(三)皈依的本质1、完全主动地、一心一意地依靠、信赖、服从三宝为“皈依”之义。这个皈依定义说明:第一,真正的皈依必须出于主动,不能随附别人,不能迎合某种潮流,不能为了眼前某种利益;第二,必须是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半信半疑。
最近看到一些戒色已达2月以上,甚至近1年的兄弟,因一时不慎破戒,而由此认为60多天的成果彻底毁了,又得从0开始戒色,因此而一蹶不振,短期内又接连破戒,越发不可自拔,这样沉迷近2、3个月甚至半年后,痛定思痛才又重新回来戒色,不免感到万分惋惜。
昨天去了祖庭,不知是因为他古色古香的建筑,还是学习拜佛后的豁然开朗,我觉得离佛好像近了一步。之前,湖南刘师兄一直念叨着要去皈依。我查了下,皈依也没有特别高的门槛,也没有特别苛刻的要求,而且去其他寺庙还可以免费。从祖庭回来,湖南刘师兄又张罗说一起去皈依,我想缘分可能到了吧。
心愚 大象佛学图书馆(01)关于学佛是不是一定要皈依,皈依之后是不是应该积极受戒,可能是许多初学佛者都纠结过的问题。俺刚学佛那会儿,也纠结过这些,后来出家了,仍然经常有人问这些问题,可见这类问题应该是有普遍性的。
对众生发出广阔无边的菩提心 小乘佛教的戒律,就像拿着的玻璃杯掉到地上碎了,碎了就是碎了,无论怎么补都是一个破杯子。大乘佛教是为了利益天下一切苦难众生受菩萨戒,很多人也喜欢受戒。可十八条戒律受完,不能持守戒律的人比比皆是。
有人会反过来看问题,认为既然一切都是无常,都会消逝,那么大家满可以随心所欲,不计后果,也不必精进追求什么,反正到头来都留不住。佛陀在指出无常的事实之后,又慈悲地开示了事物背后的另一个真相——因果的法则,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无常之中。
我们呼吸没有停,我们脉搏跳动没有停,睡着了它还不停,还在造作;我们每一个器官,内脏器官,它在那里运作也没有停止,甚至于每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都没有休止,这些作为统统都是业、身业,不只是这个经上常常讲的,那是讲大的、严重的,杀盗淫妄。
(六)皈依的利益和作用关于皈依的利益和作用,根据《地论》共有八项,根据《噶当心传》,也有八项,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现依次介绍如下:《地论》所载皈依利益与作用是:1、获大福报。如《不灭鼓音等持经》所说:“佛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圣僧不可思议,皈信不可思议者,其福报亦不可思议。
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某某人出家当了和尚,某某人皈依佛门了。我们总认为“皈依”和“出家”是一个意思,其实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不然不会出现两个词语。今天来解开这个疑惑。皈依和出家一样吗?“皈依”不是佛教的专用词。“皈”字,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归来的“归”。
佛教徒有两种,一种是出家的和尚、尼姑,一种是不出家的居士。举行戒诵,全寺僧人齐集一处,一般在戒堂进行,由住持主持,共诵《戒本》,讲授戒律,检查戒行,若有僧人犯戒,则令其检查忏悔,并需别人举过,亦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