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2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为了满足复工复产对流动人员的行程查验需求,我们组织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在通信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推出了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服务。
03 “活”的数据才是大数据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周围到处都充斥着碎片化的数据。为此,我们很容易迷失在海量的数据之中。我们盲目地进行大数据投资,收集越来越多的数据。但是,令人沮丧的是,这些数据却是“死”数据。那么,什么是“死”数据呢?
近日,南方都市报重磅揭秘互联网灰黑产业链—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轻易被查到。除此之外,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24小时不间断服务。
来源:【人民网】制图:张丹峰数据来源:国家邮政局核心阅读当前,我国日均快递业务量已超3.3亿件,由此产生的大量寄递数据,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严峻挑战。为此,快递行业正加快推广应用隐私运单,通过加密处理等技术手段,给快递个人信息加把“安全锁”。隐私运单如何实现个人信息“加密”?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遍,市场上除了征信又有一个新的繁衍产品就是大数据。那么问题就来了,征信和大数据又是差别?首先来说下二者的相同点:征信和大数据都是用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放款机构等使用,用来评估客户的综合情况,来决定客户是否通过该笔贷款。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泄露某些碎片信息。这些信息被大数据挖掘,就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引发信息安全问题。面对汹涌而来的5G时代,大众对自己的隐私保护感到越来越迷茫,甚至有点不知所措。那么,你的隐私,大数据是怎么知道的呢?大家又该如何自我保护呢?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介绍,目前推出的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服务中,移动用户可通过短信、小程序、二维码、网页等查询本人前14天到过的所有地市信息,目前累计查询量超过4.5亿次,已覆盖全国15.8亿移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