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岁高龄,本应是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年纪,四川天全县二郎山陡峭的山路上,却出现了一位步履蹒跚却依然坚定的老人,她,就是王定国,一位走过长征路的传奇女性,望着眼前熟悉的山山水水,王定国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彼时,她还是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用双脚丈量着革命的道路,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
随风来,随风去。回忆往事,历史的记忆挥之不去……我们酷爱历史,有一句话是勿忘历史,忘记就要挨打。这样的一句话不知道大家知道吗,卢沟桥事件,南京大屠杀,五四运动.......的一些历史事件,都是铭记与大家的心里的。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 秒后,用您发财小手点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人民越相信自己,就越要认真的工作,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1963年,身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这样对着身边的同事说道。
时间1971年6月15日,地点北京,原最高法院院长谢觉哉同志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七岁,闻听此讯,一时间堪称是举国同悲,尤其是他相濡以沫数十载的妻子王定国,更是哭到几近晕厥,见此情形,组织上很快就派遣了专人前去慰问,可任谁也没想到的是,刚一见面她就向上级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我是什么级别?我该住什么房子?”
1971年,中国大地经历了诸多风雨,这一年,我党元老之一,被尊称为“延安五老”的谢觉哉同志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谢老的离去,留下了无尽的哀思,也留下了一段关于他夫人王定国的故事,王定国,这位经历了中国革命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新中国从诞生到发展的传奇女性,在谢老去世后,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她找到中央,坦诚地表示,自己当前的待遇与实际级别不符,希望能按照规定重新分配住房,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要理解王定国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们需要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她的早年岁月,1913年,王定国出生在四川营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定国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和艰辛,年幼的王定国亲眼目睹了妹妹因饥饿而夭折,父亲也因病离世,为了安葬丈夫,王定国的母亲被迫卖掉了年仅三岁半的儿子,换来几块薄薄的棺材板和少得可怜的食物,生活的重担压在了王定国和母亲柔弱的肩膀上,不到十岁的王定国就被迫到磨坊做工,日复一日地推着沉重的磨盘,从白天到黑夜,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个苦命的女孩,15岁那年,王定国被母亲卖给了邻村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本以为人生就这样在无尽的劳作和屈辱中度过,但命运的转折点悄然而至,川东地下党员的到来,为王定国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他们的影响下,王定国毅然决然地剪掉了辫子,放开了裹着的小脚,勇敢地迈出了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第一步,她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在家乡宣传“投身革命、男女平等”的思想,她的热情和勇敢感染了许多人,近百名妇女在她的号召下加入了农民协会,拿起镰刀和锄头,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1933年,红军解放了营山,王定国毫不犹豫地带领着妇女们参加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并担任了妇女独立营的营长,1934年,王定国被选送到位于巴中的川陕省苏维埃学校学习,对于从小没有接触过教育的王定国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刻苦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王定国被编入了红四方面军前进剧团,跟随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王定国和战友们用歌声和舞蹈鼓舞士气,为战士们带去欢乐和希望,她们翻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在海拔5000多米的党岭山上,王定国和战友们遭遇了暴风雪的袭击,寒冷、饥饿、疲惫,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她们的意志,在一次夜里,王定国感到脚趾冰冷刺骨,便想伸手搓一搓暖和一下,没想到轻轻一碰,一根脚趾竟然被冻掉了,面对如此痛苦的遭遇,王定国却轻描淡写地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既没流血也不疼,主要是不影响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