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过历史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而考古人就是其间的传话人他们发掘湮没的遗存揭示尘封的历史叩问脚下的厚土仰望文明的星辰他们可上殿堂演说,可下田野劳作“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们会挖,会铲,会看,会写,会画,会摄摄影也是一项基本功 12月19日,由浙江省文物局
来源:【湖南日报】游名山川、吃团圆饭、看月儿圆、发朋友圈,已成为现代人过中秋的“基操”。而这背后,则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乐观、仁孝品质,以及根植在中华文字里的浪漫分享欲。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文化习俗都有哪些?假如互联网可以打乱时空,连接过去,那古代文人都会做些什么?
提到古地图,不得不说到我酷爱收藏的众多古地图。不过,直到1568年,荷兰著名制图专家墨卡托绘制著名航海地图“世界平面图”,使用了墨卡托投影,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才最终诞生。在此之前,全世界的地图其实都不算科学意义上的地图。在这之后,欧洲人利用大航海的优势,绘制了诸多世界地图。
在中国古代,“天下”是一种开放性的、模糊化的表达,它以“天下共主”的姿态,表明统治的观念,这是意识形态上的表达。在具体实践上,中国古代以边界的清晰化为旨归,大体可以分为清晰的边界和中间地带两种类型。表达与实践两者结合,最终统一于“大一统”的诉求。
司马迁《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这段文字指明了先秦诸子百虑而一致之所在,同时也说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天下”。“天下”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笼统说法,不同时期所指的地理范围是有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