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长了个小疙瘩,网上一搜图片,发现与鸡眼类似,于是自行使用鸡眼膏或者反复在修脚店修脚,最后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皮损增大增多了。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很可能是错把跖疣当成鸡眼了。跖疣是一种病毒感染,发生率远高于鸡眼,而且具有传染性。那么,如何对待这些常见的足部问题呢?
原创 唐教清 科普中国在繁忙的生活中,双脚承载着我们穿梭于各个角落,它难免会出一些状况。有的问题不容易发现,但有一个常见问题,对不少人会有困扰,那就是——鸡眼。不少人留意到脚上鸡眼,是突然发现脚趾长了个疙瘩,不仅硬,还痛,尤其是走路挤压到的时候。那么,鸡眼究竟是什么?
疣的形成是因为我们的皮肤受到滤过性病毒感染,这种病毐属于“入类乳突状病毒”。感染的原因通常是接触病菌,潜伏期可以达到4个月左右,病人在免疫力较差时会感染。另外,疣是会传染的,可以人传人,也会经由一些接触性的物品,像拖辟、地板、毛巾等传染。
之前看诊时,有家长咨询孩子脚上长了个黄色的硬结,这是什么问题,是否需要治疗。通常,这种白色或黄色的皮肤结节,在 4-12 月龄出现,之后在 14-18 月龄就逐渐消退了,有些可能得到 30 月龄才能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