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一度从原来的12万人锐减至不足7万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是因为白崇禧长久以来的经营,我军难以同有备而战的白崇禧部硬碰硬,二来则是作为革命老区的大别山自红军主力部队撤离后,国民党反动派在此地进行了血腥的疯狂报复,致使当地老乡害怕刘邓大军来了又走会重蹈当年的惨剧,所以,刘邓大军刚到大别山之际,严重缺乏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本就是无后方依托的千里大跃进,在不具备充足军需物资供应的情况下,大别山一带本就地瘠民贫,难以维持如此数量庞大的军队给养,因此,刘邓大军在这种强敌环伺的敌统中心区域极难立足。
小学三年级的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许多年过去了,心里犹念着:“狭路相逢勇者胜”。当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前12万兵力,到达大别山后只剩5.6万兵力,跃进途中折损6.4万兵力,其过程是多么艰苦、雄壮与悲烈。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们中学课本中耳熟能详的历史名篇。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牵着胡宗南20万大军在黄土高原上打圈圈,山东解放区的莱芜战役,在粟裕的指挥下,主动放弃首府临沂,在运动中歼敌李仙洲兵团,在一年时间里,解放军共歼灭国军100万余兵力,打退了国府的重点进攻。
有人对挺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心怀疑虑,对刘邓大军不要后方、不打陇海路、不打平汉路,直赴大别山,最终以巨大牺牲却未守住根据地而感到惋惜,甚至有人列举大量资料以证明,挺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于时尚不成熟,认为刘邓大军应当依靠冀鲁豫和豫皖苏根据地做有步骤的向南推进。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抗日战争开始时,129师正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以太行山为依托推进至平汉路、正太路沿线,就是在那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打击企图南犯或西进的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