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幻未来主义是科幻文类发生时就产生的一个流派,期待通过创新引领人类更富智慧地走向未来。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创作异常丰富,在晚清、“十七年”时期、新时期以及21世纪形成了若干创作高潮,其作品大致可分为蓝图型、运演型、体验型和混合型四种。
20世纪后期以来,生物工程、仿生工程以及无机生命工程的发展使得人工器官、克隆人、基因编辑婴儿、寿命的延长等成为可能,昭示着“后人类”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人文主义遭到了无情的拆解,西方知识界的“后人类主义”思潮不断升温。
科幻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飞氘表示,科幻作品更多地是提醒我们未来难以预测,“换句话说,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习惯性思维,我们会按照线性思维去想象明天,安排我们的未来生活,但科幻作品却可以让我们得到启发,那就是未来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
去年年底,2023年中国科幻银河奖揭晓,广州科幻作家分形橙子凭借作品《笛卡尔之妖》获得了最佳中篇小说奖,这是他再次荣获中国科幻文学领域最高奖项之一的银河奖。之所以用到“再”,就不得不提到这位广州科幻作家作品屡屡发表又屡屡获奖的经历。
随着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的风靡,科幻文学逐渐从小众文化跃升为大众新宠。与此同时,在这股热潮背后,科幻文学依然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境。5月3日晚,由广东文学馆(广东文学院、《作品》杂志社)主办的文学直播对谈节目——“鹅潭夜话”第三场活动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举行。
亚马逊上有本书《如何自制核反应堆》,相比之下莱姆做得更为夸张:一个由神经机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医生、工程师等构成的七人小队从地下四十米深处挖出逃亡的隧道,维修机器人、守卫机和核反应堆,净化核废水,在一个古怪星球上开着有巨大轮胎的越野车狂奔,试图和外星生物交流。
作家李门在80岁高龄推出的长篇科幻小说《神秘逝者的诤言》(作家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独特的艺术世界,引领读者抵达惯常生活中难以想象和抵达的世界,其所呈现的深刻的哲学意蕴、奇异诡谲的想象和美学创造,让人读来有“震惊体验”。
2006年,刘慈欣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长篇小说《三体》的第一部。2022年7月18日,一档名为《不要回答》的科幻漫谈类节目在优酷上线,导演贾樟柯作为节目的“未来研究科科长”在八期节目中分别与两三位嘉宾对谈,探讨由《三体》引发的关于未来和科幻的种种话题。
摘要:科幻现实主义这一命名意蕴丰富。从社会历史之维、技术之维来看,中国科幻现实主义创作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关注科技发展对现实含义的拓展和变化,并深入反思人类文明的未来。关键词:科幻现实主义 命名 社会历史之维 科技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