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多年奋斗史,既是一部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史,更是一部以改革创新精神持续增强党内集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理论武装史。
原标题:文化传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研究高等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2023年8月18日,在“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重点课题“‘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管理研究”(课题编号:71834002)的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发布了课题研究成果:“互联网+教育”基本理论创新成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22年更是突破了千万大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机制相融合,重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心理素质,同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理性择业,勇于创业。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结合价值引领与人文关怀、更新教育内容、加强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营造校园思想政治氛围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教育等创新策略。
4月18日至20日,由田家炳基金会主办,静安区教育局协办,上海田家炳中学承办的“共创田园教育教学成果交流暨田家炳学校创新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77所田家炳学校的校长、书记及教师代表共计220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创新之路,共谋田家炳学校未来发展大计。
回归以来,特别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实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后,香港与内地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愈加紧密,但是学界对两地教育合作模式和制度创新的研究和梳理较少,特别是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阙如。
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应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并从学生视角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时代特征、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对于塑造学生的品德、培育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时代发展,音乐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中多媒体技术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而技术发展不会止步,音乐教育模式革新也要持续进行下去,因此基于多媒体传播去研究音乐教学模式创新具有极强现实意义,能够为构建创新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观点从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培养方式和多学科视野等方面着力,探索劳动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五育并举”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广泛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类资源,各类信息也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网络中潜藏的不良信息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优化教育方法,以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对学生的思想做出积极引导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社会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方法和模式,以期提高高校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