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13种:木鼓舞、悼念舞、臼棒舞、拉木桥舞、刀舞、三弦舞、蜂桶鼓舞、打歌、毕颂舞、跳摆、无乐伴奏歌舞、芦笙舞等。共有有70多种跳法。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
来源:【云南日报】2月2日,云南临沧。一网友晒出云南婚宴后亲友“打跳”的视频,视频中,亲友们挽着胳膊,跟着音乐节奏,一起打跳,这场面是真热闹!网友:今年定个小目标,来云南参加一场打跳!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1月8日,山西运城,一段新娘在婚礼现场为亲朋好友打鼓助兴的视频火了。1月9日,新娘孙女士表示,现场表演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鼓乐,她是当地绛州鼓乐的一位乐手,平时都在外面演出,现场20多位乐手都是自己娘家人,正好趁此机会让亲友看到自己不同的一面。
原标题: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丨冒雨参加一场浪漫的蒙古族婚礼,一起热舞!中国日报9月27日温泉县电(记者 许琳)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博格达尔村,游客们见证了一对蒙古族新人的婚礼。距离赛里木湖60公里左右的博格达尔村,蒙语意为“神山的背后”。
3月24日,根据都市时报援引麦穗视频报道,3月23日,在山东临沂某婚礼现场,新郎四十多个兄弟组团唱歌送祝福,引发广泛关注。视频显示,婚礼现场的舞台上,站满了新郎好友,还有人两两一排,并肩走上舞台,一边走还一边唱歌送祝福。
记者 魏永贵 热依达7月27日,新疆塔城市。蓝天白云下的文化广场上,人们悠闲地纳凉、散步、聊天。18时许,广场上响起欢快的手风琴声和歌声。循声望去,一对新人在乐手和亲友的簇拥下缓缓走来。琴声歌声吸引着人们。游客纷纷拿起手机拍照,本地居民停下脚步打听:这是谁家的孩子办婚礼?
日前,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萌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为当地的一名“大喇叭广播共建员”。在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鄂尔多斯婚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蒙古民族风情画卷,更发展成为当地文化和旅游的名片。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迎亲舞表演。曹爱萍摄6月7日上午,沂水县道托镇塔坡村传来一阵阵欢快的歌舞声和锣鼓声,喜事新办迎亲舞《欢聚一堂》热闹开场,村民们也跟着扭起秧歌跳起舞,市级非遗民俗迎亲大花轿现场表演更是引得阵阵喝彩,原来这里正在举办该镇的乡村文化集体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