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期间,《海鸥之家》相机文化收藏馆创始人马正康先生带我拜访了几位民间收藏大家,让我开了眼界,增长很多见识。其中《宝丰堂》是周宝兴先生的收藏室,他也是马正康多年的同事与好友。《宝丰堂》位于一处民宅中,进门就看见密密麻麻的摆放,几个房间都是堆积得满满的。
1962年2月,上海手表厂设计出A623型机械日历手表。新中国第一块军表始于60年代,1965年上海手表厂在581型手表基础上借鉴瑞士劳力士日历表自主开发出日历/防震手表,型号为623,并生产了小批量A623手表。
位于逸仙路的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里,“30年300件展览”悄悄开幕,展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沪上百姓衣食住行中的中国设计品,它不仅仅是一次怀旧的展示,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工业设计档案研究的视觉呈现。一起来怀旧下过去的生活吧!
几个月前,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位叫“陈建虎”的ID,发了很多老上海表的图片和资料,他还说正在筹建一处“上海手表收藏展示馆”,欢迎大家参观,于是赶紧加了关注。不久前到上海参加上海利东相机拍卖会,完毕后想去看看,于是私信询问,是否对外接待,什么时候方便?
我收藏有一块上海牌A-581男表,当年上海手表厂向消费者承诺所有产品保修期均为两年,为了便于计算时间,从1961年起,A-581机芯在摆轮底的甲板上开始打上机芯制造的日期,编排为四位数字加一个英文字母,前面两个数字代表制造年份,后面两个数字代表月份,英文字母代表当月制作第几批制品;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境稍殷实的人家结婚都要准备这“三大件”,顶配就是上海牌手表、永久或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俗称“三转一响”,而这“三大件”就是这“三转”,购买这“三转”光筹齐了钱还没用,还要凭票,而这票子只有单位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才能有,其难度可想而知。
上海表,从1955年中国第一块细马手表的诞生,到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见证了中国制表业的崛起与辉煌。为致庆70周年诞辰,上海表“修复老辰光”项目现面向公众征集50年代至80年代的上海古董表及其背后的特殊情感故事。
图说:世界杯期间,力波准备了一个足球在上海大街小巷转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近年来,随着许多老国货品牌陆续走红,其产品和品牌所具有的怀旧情怀,再归消费者视野。但如何让老品牌激发出产品迭代的活力,用产品讲好故事与年轻人真正实现握手,仍是众多老品牌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