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还要从古代爵位制度说起,在西周建国时,为实行分封制,便设置公、侯、伯、子、男五爵,作为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这其中,公爵和侯爵均是百里的封地,伯爵为七十里的封地,子爵和男爵的封地均为五十里。而位于这五爵之上的,就是周天子,封地为千里之地。
汉字封。封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的封左下方是一个土堆,土堆上有一棵树苗,右边是一只手的样子。金文把甲骨文右上方的手变成了朝左而立的人,篆文整齐划立变后楷书写作封。封的本意是推土植树为界。《说文解字》中写道:封,爵诸侯之土也。意思是把这块土地按爵位的等级分封给诸侯。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封王制度无疑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引人入胜的话题。为何明朝以前,封王多以气势磅礴的地名命名,如 “秦王”、“赵王”,而到了清朝,却转变为充满吉祥意蕴的 “恭亲王”、“礼亲王” 呢?
《道德经》有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古时期,神州大地一片蛮荒,先民不知东南西北,不知春夏秋冬,更无国家概念,随着认知提升与社会发展需要,先民给予万物命名,于是万事万物逐渐有了名字,统治者也有了独特的称号。
自从出现王爵制度后,历代皇朝的王爵,有国王、郡王、县王三个等级的,也有国王和郡王两个等级的。一般来说,以国号封王就是中国古代王朝普遍实行的封爵制度,如隋朝、唐朝、宋朝,只要是皇兄弟、皇儿子,“皆封国为亲王”,他们的亲王实际上就是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