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生成合成内容的逼真程度已经让普通人难以辨别。多方人士曾提议,加快规范AI生成合成内容。“内容标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做法。日前,国家网信办起草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了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制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2025年2月21日,中央网信办发布“清朗2025”专项行动整治重点,首次将**“AI生成内容强制标识”纳入核心监管范畴。根据新规,所有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必须同时添加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为了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制定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为何要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
2025年3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自9月1日起,所有AI生成的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内容必须添加显著标识,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AI内容全流程溯源体系的国家。
网信办等四部门新出台的AI内容标识新规,将于今年9月1日施行,以应对AI技术滥用引发的虚假信息治理难题。3月17日至18日,南都针对23款应用软件的测试发现,主流AI平台、社交平台普遍已开始落地AI内容标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