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佛山日报全媒体 日期:2016-07-11 编辑:张琴 字号: TT桂林81岁的赵德济老人,16岁开始补锅,至今仍在坚持,已补锅60余年。令赵德济最担心的并不是年岁渐高,或是体力不支,而是这门手艺正面临消亡,“如果有一天我做不动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做,又能做多久?
“锵......锵......锵......补锅罗,换底……”那一声声悠长的吆喝声,似乎在环绕在耳边,每到这个时候,村里的女人们就会开始大肆搜罗出家中漏掉的铁锅,掉瓷的碗和压扁的盆,将补锅匠团团围住,看他熟练的拉起风箱,熬制铁水,听他唠嗑走南闯北的经历。
(开场画面是叫补锅的声音)这一声声吆喝,会让很多老辈人无法忘怀,对过去生活无比的感慨。今年 71 岁的刘公平是岳阳县张谷英镇风水村人,15 岁开始学补锅手艺,至今已有 50 余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认识他——补锅匠公爹(dia)。
乡村补锅人是乡场之间的候鸟,他们带着自己的行头,哪里逢场哪里赶。补锅人的担子,一头拥挤着坩埚、小炉、喷灯、风箱、焦炭和煤块,一头排列着砧凳、小锤、钻子和棉布卷。最惹眼的,是扣在扁担前端的补疤锅:有20多个铁疤,20多个铆钉。疤像癞蛤蟆,钉如蜈蚣虫,一律聚散相当,疏密有致。
来源:【渭南日报】孟宪春过去每到农闲,有补锅手艺的人就收拾起自己的工具,开始走村串巷。于是“补锅咯”的声音,伴随着梆梆的敲击声,在市集和乡村上空回荡,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风景。补锅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中就有细微描画。
还记得儿时老巷子上飘着的那一声声“补。。。。锅。。。类”。那声音醇厚,自然盘旋在儿时的心头,久久不曾忘怀,想来,这补锅已经慢慢沦为一门破旧的艺术了,逐渐消失在现代化的齿轮中。补锅的人是传统的个体手工艺者,这手艺代代相传,学徒一般学习三年,三年学习中基本没啥工资。
作者:曹文博来源:陕西传媒网2016年07月26日11:23上午去给付师傅送照片的时候,店里有一老人和一青年在买锅底,一人一摞在过称。我问他们是哪里人,老人说是河南的,年轻人说是东北的,我没太听清楚年轻人的话,他就说“二人转”,我回应后冲他笑了笑,以示知晓。
老爷爷先将待补的铁锅用环形三脚的铁架支起来放稳,仔细检查受损的部分,用一把小铁锤轻轻试探,把破损部分周围脆弱不结实的部分也一一敲掉,如果锅的破损部分呈长条状,那就准备直接补;倘若破损面积较大,他则是选择一片和破损部分弧度厚度相当的铁片放在破洞中间,用竹篾或铁丝暂时固定,再准备补。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补锅手艺的盛行是潞水(这里特指潞水方言区,以下同)的地方特色之一。潞水人出门,外地人往往会说:“补锅的来了。”话说得亦庄亦谐,让人笑不得,也恼不得。潞水是一个山区小镇,境内铁矿、煤矿蕴藏丰富,铁矿开采冶炼历史悠久。
在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从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走过来的人,他们节俭一生,为家也操劳了一生,到了晚年,不能外出赚钱,耕种身体不允许,只能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尽管儿女们嘱咐过多次在家安享晚年,可老人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偷偷地溜到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