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以来,马首铜像回归原属地圆明园,也成为了第一件回归的重要文物。其实,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百余年前被劫掠的文物和长期被盗出境的文物也纷纷走上了回归之路。山东博物馆的蝉冠菩萨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它还有附加条件。
“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活动”开幕式10月13日在北京圆明园举行,展览集中展示7件圆明园流失石柱文物,呈现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最新成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4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里,收藏着至少164万件中国文物。
此次回归山东展出,展览在结构和细节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山东博物馆馆藏的竹简、甲骨、鲁王朱檀墓出土的文物等40余件珍贵文物,以及泰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泰山八宝”“珐琅五供”等重点文物,同时增加50余幅辅助版面,5处多媒体展示,对重点文物进行解读,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在千里之外,我们就能感受母亲河的气势磅礴和历史演变,这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近日,在云南省保山市博物馆,市民张易说。眼下,有一张滨州人文名片,正在全国巡展,目前走到了云南。这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历代黄河舆图特展》。
文|一鸣惊人录编辑|一鸣惊人录中国文化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瑰宝,而如今他们真正留在国内的却不足十分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来自中国的文物精品高达164万件,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总计有1700万件以上。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7日讯从1954年成立至今,山东博物馆已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7月25日,山东博物馆将举办盛大的庆祝仪式。70年间,山东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丰富的藏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闪电新闻推出系列馆史回顾,带您领略其非凡历程。
1999年深冬,偌大的北京城寒意料峭。杨先生放下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宿白先生作为北大著名的考古学者,又是自己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信封上绝对不是他的字,况且自己与老师同在北京,时常走动,从没听老师说寄了信过来。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腾飞、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博物馆也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随着山东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为满足现代化展览的陈列要求,位于千佛山北麓的新馆于1992年10月主体工程落成,山东省博物馆跻身当时国内大型博物馆行列,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