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近日,记者来到道县都庞岭山脚下的仙子脚镇杨梅岭村,亲眼目睹了90后小伙蒋剑臣养殖的洞穴大鲵。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陈菲菲秀美青山,潺潺流水。在辰溪县火马冲镇兰山湾村兰山半山腰上,隐匿着一个面积超过7个足球场大的天然溶洞。2月3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走近一看,洞口立着3间新砌的平房,将溶洞入口藏于其中。
在那个三线建设的特殊年代里,在西南重庆的大山之中,建设了许多的三线厂,而今时过境迁,这些曾经为国家的国防发展建设做出过赫赫战功的老三线厂,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如今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这些地方,如今有些变成了旅游景点,有些则是人去楼空,衰败不堪;
千尾娃娃鱼住在溶洞里最大一条16.5公斤,是条高产的“鱼妈妈”在凯里市舟溪集镇附近,有一个叫甘醉达的溶洞,今年50多岁的当地人龙继虎在这里建了一个娃娃鱼养殖基地,养殖了上千尾娃娃鱼,其中最大的娃娃鱼有16.5公斤,长达1.2米,是产卵繁殖的“高手”。溶洞是娃娃鱼的“家”。
前言娃娃鱼,学名大鲵,它属于隐鳃鲵科,身上没有鳞片,呈现出灰白色的腹部,而头部则宽扁且口裂宽大,形状近似半圆形,拥有灵活的尾巴,在水中游动能更加灵活自如,喜欢阴暗的环境,通常选择栖息在洞穴或浅滩处,并对风比较敏感。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在北碚区三圣镇卫东村,作为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我区的第一个大鲵养殖示范基地,重庆圣科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一年的探索,在一个长达1000米的废弃矿井内,成功饲养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大鲵。
张家界娃娃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救护专家解宜兴告诉记者,娃娃鱼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之中,每年5~9月是娃娃鱼的繁殖季节,“娃娃鱼幼苗在洞内长到3厘米左右,就会随着水流冲出,到溪沟河流里去生活、成长……”
初冬时节,走进开阳县米坪乡泥池村响水洞养殖基地,溶洞外数十个鱼池整齐排列,成群的鲟鱼正在嬉戏觅食、欢快游动;溶洞里潺潺水流声中,清水池底的大鲵清晰可辨;养殖工作人员正沿着鱼池抛撒鱼料……近年来,开阳县米坪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合理利用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
来源:央视新闻泥柱直插进岩体、钟乳石被拦腰切断……近日,贵州省肖氏父子因在山体内外违建山庄、酒窖损害生态环境被起诉。其行为不仅对喀斯特溶洞和洞外山林造成永久性破坏,还加剧了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的潜在危险。
来源:【华声在线】华声在线1月5日讯(通讯员 王丞)近日,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项探索性试验取得进展,保护区事务中心科研人员设计制造的“人工洞穴”成功吸引了野生大鲵入住,这是该濒危物种保护野外复壮的重要一步。大鲵是一种来源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