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AI技术融合他人面孔和声音,制造非常逼真的合成图像来实施新型网络诈骗,这类骗局常常会在短时间内给被害人造成较大损失。我们应该如何看清这类AI“深度造假”?辨别“AI换脸”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布第35批指导性案例。其中一例中,被告人制作手机“黑客软件”并伪装成“颜值检测”软件,窃取用户手机相册照片。法院认定“人脸信息”属于刑法规制范畴的“公民个人信息”,被告人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脸型、以及五官、面相的不同,也是判断人与人区别的关键。首先来看的是长脸,长脸就是面部轮廓偏向瘦窄一点的脸型,纵向比例比较长,长宽比例一般是3:2,或者长度更长一点,这样的脸型面部存在些许凹陷、大都不够立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解锁智能手机或电脑开机启动时,为了保证用户信息安全,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到目前为止,密码认证和指纹认证是市面上常见的解锁认证方式,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使用脸部作为密钥进行身份确认的“人脸识别认证”开始火了起来。
虽然说现代人的审美更加多元化,而不同性别、年龄、阶层、地域、文化等在审美上也有所不同,但能被称为美都是有一定“标准”的。这里的标准并不是细致到必须要大眼睛、高鼻梁才是美的,而是在某种条件下,更容易让人看上去觉得美。
最近,一条“3万元定制硅胶面具,破解人脸识别系统”的消息热度不低,因为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发生不法分子头戴硅胶人脸面具行窃等事件,增加了破案难度;更有商家公开销售仿真硅胶人脸面具,还承诺高仿真产品能骗过人脸识别系统。硅胶人脸面具真能骗过人脸识别系统吗?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易用性强的生物特征验证技术,目前在政务、安防、金融、生活消费等行业都有着广泛应用。不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人脸识别技术存在明显的安全漏洞,对社会和财产安全存在重大隐患,亟须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排查和堵漏。
最近,视频网站上通过人工智能换脸,《亮剑》里的主角用英语飙起了台词,通过小程序用户也可以将自己变成电影里的人物。新技术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名为“AI换脸诈骗”的新骗术。前不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谨防“AI换脸”等新型欺诈手段的风险提示,这种骗术如何防?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一些使用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制作的换脸视频也在网络上屡见不鲜。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依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的孵化企业——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一款能够一秒识别真伪的鉴别“神器”——DeepReal深度伪造内容检测平台,让“假脸”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