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于第八期《书屋》发表后,立即就有了回应,这是令人高兴的。但细细品味,似乎也有一些误会,主要是在我对待胡适的态度方面,胜华先生似有不平之意,埋怨我抹杀了胡适的巨大功劳,将之排斥在了自由知识分子之外。
中西文化比较,特别是中西哲学比较,是当代中国学术的重要课题,也是将来至少一百年内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至今为止,仍然有不少人把握不住中西比较的宗旨,不明白比较的目的不在于争意气,而在于通过比较促使中华文化开拓视野、认清形势、制定切实的发展规划。
西方哲学东渐以来的这一百年,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从来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就是一百年来中国大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倾全力致力于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不少人长期留洋,“学贯中西”,但至今未能把西方哲学消化掉,使之成为得到西方人承认的中国本土的哲学。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邓晓芒2013年初,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研究古典哲学和现代文学的教授汉斯·费格尔(Hans Feger)博士来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作“两种文化:从艺术自律到文学的知识传播”的讲演,谈到哲学和文学艺术的关系。
邓晓芒认为,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长河中已经经历了多次的文化淘汰和更新,而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于多元性、异质性和分离性的理解,从而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是,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于个体和个体经验的关注和尊重,因为这种关注才能真正反映出多元性和异质性所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本文原载《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参考文献及注释参见本刊原文。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自21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始有超越人类、控制人类和伤害人类的危险趋势,长此以往,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将没有人类生存的空间,而只有“机器人”,从发展前景来看,它们必将取代人类、奴役人类,甚至消灭人类。
一、基本问题本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哲学史方法论变革的思路前提和出发点: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1) 什么是历史(2) 什么是辩证逻辑(3) 什么是历史和逻辑相一致二、具体内容前提背景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篇文章里谈到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