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应急管理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专项治理情况。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李静然表示,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问题严重扰乱安全生产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既可以对买方通过“知假买假”牟利的行为做出必要限制,又可以发挥消费者知法懂法的能动性惩罚制假卖假的商家,对于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予以统筹保护,将有利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公平消费环境的营造8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规制“
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3年)今日发布。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国法院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4万余件,审结数量与新收数量基本持平,分别比2022年上升3.41%和0.13%,知识产权司法对创新创造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来源:新华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8月21日发布,自22日起施行。司法解释对所有购买者均在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充分保护普通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同时,对恶意高额索赔、连续购买索赔和反复索赔行为予以规制。
最高人民法院21日发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所有购买者均在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充分保护普通消费者维权行为的同时,对“知假买假”予以规制。司法解释自8月22日起施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俊 实习生 霍凯 北京报道食品药品安全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2024年8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来源:【青岛信网】近日信网报道《“知假买假”案件有了明确裁判规则 “合理消费”成为判罚关键词》引起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对于职业打假人索赔做出限制,如何正确界定“合理生活消费需要”成为讨论点。
2024年,消费领域的打假新闻层出不穷。“东北雨姐”售卖的红薯粉条被打假博主爆料实为木薯粉条;“疯狂小杨哥”被打假博主爆料其售卖的梅菜扣肉是用劣质槽头肉生产;紫燕百味鸡被打假博主爆料产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这些新闻引发争议的同时,也带动了大众对“职业打假人”的关注。
来源:【青岛信网】信网8月30日讯(记者 赵彦阅)一直以来,“知假买假”的行为饱受争议。有人认为,明知有问题还买,当然不能“退一赔十”。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有这些职业打假人的存在,卖家才会有所顾虑,对市场才会起到规范作用。如今,针对“知假买假”案件,有了明确的裁判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