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燕“又多了一个不敢让父母知道的事情。”一位网友晒出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虽然不敢让父母知道,但收获了很多网友的支持和点赞。帖子下被顶在第一的评论是一位医学院的老师写的。她说:“我在520那天登记了,活着的时候是医学生的老师,挂了还是他们的老师。
张明文,是安徽阜南县公桥乡阮城村的一位村民,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民,却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是什么呢?这是一张由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和安徽省红十字会出具的捐献证书,捐赠人一栏中写的正是张明文。那么,张明文为什么要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呢?
死囚临刑前决定捐赠器官,枪决后运送遗体去医院移植,医生一看愣住了,还当场拒收,到底怎么回事?“很奇怪,其实他在救护车上面,他的生命迹象就恢复了,就慢慢的一直在增强了,送到医院的时候,那个医生一看,这个已经不是脑死了,脑死的指数是3,他那时候已经恢复到4、5,又渐渐好起来的感觉,医生当然基于医学伦理,你这个人没有脑死,我当然不能够强摘你的器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清明前后,人们发现,在媒体上看到了更多对于器官捐献者缅怀的报道。据统计,全国各地已建成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超过了200处,这背后都是怎样的故事和现实?接下来,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又要破哪些题?怎样更好发展?
来源:【浙江融媒体】“人终归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但离开之前,我想为其他人带去光明和希望。”8月26日,蛟川街道中一社区银凤绿苑小区的老人杜淼忠签下遗体器官捐赠协议后笑着说道。当天,中一社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杜老家中,帮他完成了一个温暖心愿。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3月21日消息(记者 胡丽齐 通讯员 黄龙虎)3月21日,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竣工并正式开园,是海南省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为海南省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月21日,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仪式现场。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4月5日电(记者李平)从2006年成为浙江省角膜捐献劝捐员到2010年成为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义务协调员,69岁的杭州市民朱强荣每到清明节前夕,都会到浙江省的缅怀场所缅怀捐献者。清明节前夕,朱强荣向钱江陵园里镌刻着捐献者名字的墓碑鞠躬致敬。
器官移植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有效医疗手段。但因为器官短缺,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在中国,每年有30万器官衰竭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他们之中只有2万人左右能得到移植手术的机会。每年的6月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适用本条例;从事人体细胞和角膜、骨髓等人体组织捐献和移植,不适用本条例。
新华社银川4月5日电(记者马丽娟)清明节前夕,46岁的胡正升专程从老家驱车400多公里,来到位于宁夏银川市的宁夏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在捐献纪念碑前庄重鞠躬,献上一束白色菊花。4月4日,宁夏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内,人们在捐献纪念碑前献上菊花。
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享受惬意生活、感叹美好世界的时候,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忍受病痛、挣扎在生死边缘、等待捐献的患者,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是挽救患者生命、服务医学发展、展现人性光辉,体现社会进步文明,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值得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赞扬、传颂并积极参与。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是人间大爱善行,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关系生命伦理和社会公平,是国家医学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