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3月18日电(记者白丽萍)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刘建全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孙航院士等研究团队,在《自然-生态与演化》发表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高山植物半荷包紫堇通过进化出砾石般的伪装色彩,成功躲避植食性绢蝶的捕食,首次系统证实植物界存在与动物类似的防御性伪装策略。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刘建全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孙航院士等研究团队,在《自然-生态与演化》发表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高山植物半荷包紫堇通过进化出砾石般的伪装色彩,成功躲避植食性绢蝶的捕食,首次系统证实植物界存在与动物类似的防御性伪装策略。
中新网昆明5月14日电 (记者 胡远航)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组研究人员发现,伪装植物的植株高度显著矮于非伪装植物,且和非伪装植物植株高度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不同,伪装植物高度与海拔无显著相关性。
民以食为天,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近年来,种类繁多的病虫害却在与民争粮。多年来,作物育种学家和病理学家致力于选育广谱持久的水稻抗病品种,但也发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抗水稻品种往往生长发育受到限制。
(本文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6年4月刊,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植物学家近期发现,植物界也存在着“变色龙”。科学家们在智利和阿根廷温和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这种植物,并将它称为Boquila trifoliolata。
如果问大家,从小到大,是否幻想过拥有隐身术?持肯定答案的绝对不在少数。从各大科幻作品中,就足以看出人类对隐身的痴迷。《哈利·波特》的三大圣器之一,就有那件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隐身斗篷。当科幻走进现实,自然界中,聪明的动植物早已制成了“隐身衣”。
新华社报道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刘建全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孙航院士等研究团队,在《自然-生态与演化》发表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高山植物半荷包紫堇通过进化出砾石般的伪装色彩,成功躲避植食性绢蝶的捕食,首次系统证实植物界存在与动物类似的防御性伪装策略。
7月22日,国家植物园《万物共生大讲堂》正式开讲。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暑假期间,国家植物园将于每周六或周日面向7至14岁亲子家庭举办一场《万物共生大讲堂》活动,邀请植物、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述动植物的秘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千百万年来,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在此消彼长、相互对抗中共同演化,繁衍出当今世界纷繁多样的植物与昆虫世界。据统计,植物每年11%左右的叶被昆虫取食。与此同时,植物进化出来的防御策略也是五花八门,精妙绝伦。有的植物(如竹子或玉米)叶片有毛或刺,让虫子难以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