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健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日前,记者来到“元启·金陵”南京数字文化客厅,琳琅满目的数字化藏品和新奇有趣的互动体验让人印象深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观者在互动屏幕上自主选择《十竹斋笺谱》的经典图样,配上心仪的诗句,就能现场生成一张个性化的秀雅书笺,并可下载转发。
现代快报讯(记者 裴诗语)4场艺术展览、2场大型拍卖会……7月8日,由十竹斋艺术集团和江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的"十竹斋2023文物艺术交流月"在百家湖文化中心开幕。本次文物艺术交流活动周期近两个月,将持续至8月31日。
近日,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文物局等5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一共17家江苏企业入选。 其中南京“十竹斋 ”从诞生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它的“饾版拱花”非遗绝活如今已经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生”。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谢少承为本期领读嘉宾,详解“文都南京对中国书法的深远影响”,徐涛、姜林杉、夏菁等诸多朗诵名家担任诵读嘉宾,与现场观众在经典诗词的品读与吟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伟大先贤的家国情怀。
来源:文汇报 鲁迅和郑振铎汇编的《北平笺谱》,笺画尽显文人气质。图为该笺谱选页。利维古人说:“床头怪石神仙画,箧里华笺将相书。”这是描绘文人的寻常生活状态,说的不是文房四宝,但肯定更贴近心灵。诗里的华笺,指的是比普通宣纸更雅致的笺纸。
澎湃新闻获悉,2月17日,“鲁迅的艺术世界——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文物展”将在常熟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通过展出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120余件/套,带我们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共同感受这位文学巨匠丰富多彩的艺术收藏和精神世界。
来源:【紫金山新闻】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很多人来南京的旅游攻略里,列上了“去中广&洛普LED电影公园感受下顶级视听盛宴”“到锦创书城体验沉浸式阅读场景”“看一场《大梦·红楼》沉浸式演出”……南京各类沉浸式数字文化场景火爆出圈,网友们纷纷表示要“趁着假期,集中打卡”。
你有多久没有用纸和笔写过一封信了?今天起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专题展厅展出的“不独为清玩——鲁迅与传统笺纸”展览上,可以看见上海鲁迅纪念馆珍藏的鲁迅遗存的笺纸,其中以上海九华堂笺纸数量最多,题材丰富多样。
扬子晚报网11月2日讯(通讯员 孙姗姗 记者 万凌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中国古代,远道而来的书信饱含着人们的期待与情谊,信笺是人们题诗、写信时的常用物品,更是文人墨客传情达意的“纸上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