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山东报纸刊登了来自千里之外贵州大山里一个孩子的信,那时正是纸媒如日中天的时代,她希望借助报纸的影响力找到一个叫“山东哥哥”的人——那个人连续多年的匿名资助,使她能够免于失学之虞,在美好的童年享受校园生活的乐趣。5月份,报道终于促成好事,当这个孩子在学校见到她的“山东哥哥”隋刚时,眼里不禁流出激动的泪水…
他们常年与海为伴,潜入海底数十米,在礁石的缝隙里寻找海参,这是风险很高的工作,姚建国就是其中一员。二十多年来,姚建国从只身一人离乡外出打工,到依靠打捞海参资助百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再到带领捕捞队一起致富、成为业内耳熟能详的“海参哥”…
“郑大哥,你在哪儿?我想亲口跟你说声谢谢!”最近,浙江丽水的张先生通过媒体寻找一位“消失”15年的恩人。2003年,他在无锡理发店打工时,偶然结识的顾客郑新勇竟无偿资助他6万元创业,连欠条都没要。后来两人失联,张先生始终记着这份恩情:“不是钱的事,是这份信任太珍贵。
极目新闻记者 刘玉琴通讯员 侯梅英“我喊他志哥,但不知道全名,他应该是武汉人,希望大家可以帮我找找这位好心人,我很想感谢他。”6月17日,赵秋红向极目新闻记者求助。赵秋红是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高脚村的一名幼儿园教师。十年前,为了能读大学,她不得不到从江县一家宾馆打工挣学费。
纵览新闻记者 刘世鹏10月27日,有博主在云南昆明街头拍到感人一幕,一位50岁大哥推着80岁的父亲在街头卖红薯,一卖就是13年。在这位博主发布的视频评论区,一条评论收获了4000多个赞:这个人在哪里,我给50000,我亲自送到他手里。
家里四兄妹,我是老二,也是几兄妹唯一读了点书在外面的打工人,一个月工资不到1万,在城里无房无车,省吃俭用,哥哥和弟弟在家务农,头几年存的钱基本都给了家里,哥哥建房,弟弟娶媳妇,最小的妹妹念书,我是女孩子,年龄大了还没有结婚,现在也不想随便结婚,想自己为自己攒点积蓄,大概也是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