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北京市幼升小录取结果的陆续公布,“学区房凉了”、“北京学区房遭重锤”等论调层出不穷。这主要是因为从今年4月开始,北京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三个区“东城西城海淀”,均执行了史上最严厉的“多校”政策。
所以下面先分析一下国家政策趋势:由于国家为促进生育,降低生育成本,解决教育内卷和供需矛盾突出,深抓房住不炒等问题,均衡教育是国家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也就是希望家长们不要为了孩子削尖脑袋去名校,不停补课,而是平和地对待教育,学生、教师均衡地分散在每个学校,这样高考也能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干扰,更能反映出每位学生的素质水平。
十几年前市场上炒作最离谱,整体价格高到让人无法想象的商品大概就是房子,房子近几年整体价格和过去相比虽然有所浮动。但是市场上绝大多数年轻人想要买一个好的房子,尤其是在城市地区,难度依然非常大,费用依然很高。
其实,也有人也算过,读国际学校一年的费用,大概也就二三十万,12年的教育支出是300多万,如果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总共算下来是五百万左右,两相比较,买一个学区房的投入好像比上国际学校还贵,但是,请注意,这里面的巧妙在于,买学区房买到是的资产,而你在国际学校读完,钱花完就花完
我们把视角放大看,会发现凡是压在老百姓身上的大山,不利于人口新增的,通通要被政策挪走,房地产行业就更不用提了,而房子也链接着千千万万个个家庭的教育,针对学区房的政策这些年不知道出台了多少,但是学区房的热度依旧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