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5年参加全国高考一条龙,因分数未达到而上的中专,省财经学校,学习的专业是工业会计。全班40名同学,来自全省各个地方,其中女生有33人,宿舍四间上下铺8人,正好多一人,我当时还挺自豪的说好吧,我可以不用上晚自习了,正式开课才知道,晚自习要写阿拉伯数字和练习珠算,就这样走读了两年。
1988年9月,我的中专生活步入正轨,我们这所学校是四年制中专,学校坐落在直辖市内,是全国重点中专,所以当时的录取分数线很高,但从分配工作的情况来看,不如一些省内的工商、税务、会计、交通、水利、电力、农业之类的学校分配的好,我们学校的分配方向大都是建筑类、建材类的企业单位,在当时
提要:占先机,毕业较早。先天不足,学历起点低。个人发展,各有所得。起航。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全国大中专统一招生考试是在1977年底,录取中有大学生、中专生,当时没经历过,具体情况尚不清楚。人生起点。1978年,就开始有应届初中毕业考中专和高中毕业考中专。
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小中专”只招收满15周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复读生是不允许报考的。距今已经46年,按照当时4年学制来计算,第一批中专毕业生已65周岁左右,已经成为大小公园、老年大学、中小学门口接娃大军中的主干力量。
#八十年代中专生,是怎样一个群体?通常意义讲的“八十年代中专生″定义太宽泛,这其中有一部分小中专是职业教育,由普通高中改制农业技术中学或工科技校,这批学校的学历也是小中专,只承认学历,但不包分配,也不算干部身份。
八十年代中期,一大批农家子弟报考中师、中专,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可以转为商品粮户口,脱离农村。那批人学历的起点尽管不高,但当时因为中师、中专招收名额少,所以考上的都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同学。当然,也由于自身起点低,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向上升迀进步的路径也不太容易。
八十年代,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成绩好的就选择报考中专,学制2一3年不等。毕业后国家安排就业,统称为“吃国家粮”,“铁饭碗”。很多农村孩子或家庭困难的,都选择了这条路。但是这条路限制了人的成长和潜能,很多非常聪明的孩子就这样被埋没了。你觉得呢?
8090年代,当时国家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基层的干部和老师队伍问题,初中毕业考上重点中专的可以分配工作,当年考这样的学校可是要很高分的。农校,经济校什么的毕业进基层政府各单位,中师毕业的进乡镇小学中学。小编是最后一批。在我们前面的那些学长,70后 80后,不知道大家过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