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3月29日电 题:记者手记:电商新农人的两个“春耕”新华社记者郎兵兵、徐皓夫阳春时节,西秦岭大山深处,晨露未消,甘肃省陇南市康县“90后”电商新农人王谢红便和老乡扎进大蒜地里放苗。随着铁钩划破地膜,一株株翠绿蒜苗露头。
新华社成都4月12日电 题:“新农人”要干好“兴农事”新华社记者高健钧“90后”农机手、有博士学位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回乡创业的土特产销售主播……春耕时节,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批“新农人”。新时代农业发展渴求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新农人”。科技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新农具、新农活、新农资——春耕“新农人”的新花样当前正是南方水稻春耕育秧播种的时节。无人机播种、工厂化育秧、大数据研判下苗……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大省江西,以往凭经验的育秧播种环节中增添了许多新花样,春耕生产中的“新农人”有了新农具、新农活、新农资。
来源:【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有的活跃在现代农机、新型农业科技安装调试一线,有的借助新型无人机设备,判断起今年春耕农情……连日来,贵州各地农业工作者行动起来,发挥动能与优势,盯屏幕、看数据、调参数……大家都笑着说,咱们“新农人”备起春耕都是“科技范儿”。
新华社成都3月18日电(记者董小红、张雅雯)机器人“站岗”,科技助力春耕备耕;“95后”新农人玩转共享菜园,扎根乡村,带动村子农旅融合发展……春耕正当时,记者走进成都乡村,看田野上“长”出新希望。位于成都邛崃市的天府粮仓邛崃十万亩粮油产业园。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对于耕种而言,“春雨贵如油”,雨水时节正是备耕的关键节气。莱西店埠镇西张格庄村有这样一位年轻小伙,烹饪专业毕业,做过一段时间的厨师,也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烹饪授课,最终在23岁的年纪选择回村种地并拍摄短视频记录生活,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来源:连云港日报 眼下,港城大地春耕春管正当时。在连片的麦地里,植保无人机飞手们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节。灌水、配药、设定飞行参数、起飞、喷洒……植保无人机按照既定路径在田间盘旋,将肥料、农药均匀洒下。多旋翼无人机技术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市农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不断扩张。
中新网江西永丰4月19日电 题:“江南望郡”春耕见闻:老板转型“田保姆” 致力培育新农人中新网记者 姜涛谷雨时节,素有江南望郡“金庐陵”之称的江西吉安市乡村大地一派繁忙景象,位于该市永丰县的潭城乡省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机械化育秧大棚内,工人们将一盘盘培育好的秧苗从传送带上取下集中打
“今天小年啦!我们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已接近完工,请来的专家正在进行土壤保养和农机保养,过完春节就开工!”1月23日,正值南方小年,年味浓浓。在岳阳县筻口镇潼溪村,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敏芳还穿梭在田间地头、育秧大棚和农技仓库,仔细检查合作社春耕备耕情况。
用北斗为播种导航、借助无人机施肥打药、通过土壤墒情传感器精确测算肥料需求……随着气温转暖,各地陆续进入春耕,越来越多新农人运用现代技术和科技装备,呈现“万象耕新”好风貌。农业现代化关乎粮食安全,应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需要掌握新知的新农人。
2月21日,雨水节气刚过,料峭的寒风让人感受到初春的凛冽。尽管气温很低,聊城市东昌府区辛王顺丰家庭农场“农场主”王伟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一根根黑色的滴灌管道铺到了麦田,土壤湿润,小麦正如饥似渴地“喝”着黄河水。
2月4日,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省属农垦华阳河农场,农机手驾驶植保机械对小麦进行叶面喷药施肥作业。春风拂面,万物复苏,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田间地头,农民伯伯们纷纷结束“休眠”模式,开启新一轮“内卷”大战。
林长存(右一)及家人向本报记者(左二)介绍新鲜采摘的辣椒。(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关键词:创新两代人接力耕耘 日子像“甜花”一样甜●出镜人物:林长存,55岁,厦门市翔安区玉倚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妻子林琼玉,53岁;女儿林亚梅,31岁;儿子林家烙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