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大西北,有一个地方被称为新中国的脊梁。它为共和国做出了两大史诗级的贡献,在国内经济极度困难时期,帮助偿还了苏联的20多亿外债;在共和国两弹一星重要项目中,为科技研发提供重要的稀有金属材料。这条脊梁便是可可托海3号矿坑,这座矿有着什么样的价值?
可可托海三号矿是伟晶岩矿,于1946年由中苏联合开采,这里蕴藏着铍、锂、钽、铯、钛、锆等多种稀有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其中铍资源量居我国首位,全世界已知140多种稀有矿物质中这里有80多种,是全球公认的“地质矿物博物馆”。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当年矿工们用过的编织帽、斧头、爬犁和搪瓷杯、手套、铝皮饭盒。当年,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秘密会聚于此,一起为祖国凿岩挖宝……”4月24日,在可可托海干部学院一个临时展厅,该学院访谈课特聘教师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为学员讲述可可托海的历史。
相信小伙伴们都听过这首《可可托海牧羊人》,这首歌曲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这首歌瞬间传遍了中国,还很快流传到柬埔寨、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甚至在希腊和非洲都有歌手翻唱,而且这首歌曲还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王核在雪域高原。受访者供图每年至少有1/3的时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研究员王核都是在野外度过的。长期奋斗在雪域高原的王核,3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在找矿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突破。
来源:【矿业界】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奇迹。想象一下,当你轻轻踢开家门前的那颗小石子,它可不仅仅是孩童时的玩伴,而是穿越了亿万年时光的地质信使,静静地讲述着地球变迁的故事。如果运气好一点,不经意间捡起的小石子可能就是一块精美的宝石,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
来源:【矿业界】编者按矿山,是大地的记忆,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怀旧的思绪如缕缕轻烟,在地质人的记忆中飘荡。每个矿区,都倾注了地质先辈们的汗水与智慧,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每一座矿山都有着独特的故事,每一段历史都值得我们铭记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