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100 欧战 林 晨 无论新文化运动(即广义的“五四”)还是1919年5月4日开始在中国大城市里展开的一系列划时代意义的游行示威(狭义的“五四”),都和被时人称为“欧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莫大的关系。
【提要】欧战结束后即有人主张应加入国际版权组织来证明中国是泱泱大国,这个主张在当时知识未开,且各项西风狂潮席卷的时代,虽为极少数人的主张,但值得我们在欧战百年之际,从这件事来看看欧战与中国的现代性意义。吴翎君/文欧战与近代中国新思潮的引介和国际观的改变关系紧密。
北京时间3月11日凌晨,欧协联1/8决赛首回合全面开打,埃因霍温和哥本哈根踢出一场进球大战,两队打进8球,比分4-4平,2名球员上演梅开二度,中超旧将扎哈维打进绝平一球,这是本周中欧冠、欧联杯、欧协联3个欧战赛事最为刺激的场比赛。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文|张润晨编辑|t引言二战期间,日本究竟为什么不先举全国之力消灭中国,然后再继续对外扩张发动太平洋战争呢?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纳粹势力崛起,希特勒企图对外扩张,欧洲局势日益紧张。面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将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在1938年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纵容德国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中国舆论界的领袖们纷纷预测德国会取得胜利。陈世宜于1914年9月以笔名“匪石”在《时报》撰文,感叹德国建国“不过四十年,而进步之速如此,其前途宁有涯哉”,并比较俄、英、法、德四国,认为,俄法两国的霸业已经是历史的陈迹,“今所争雄于欧洲大陆者,厥惟英德两国之相持不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