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与光同行·半岛读者故事8月9日,半岛都市报将迎来24岁生日。时光流淌,我们一起经历过无数悲欢和感动,在路上发现世界,也遇到自己。任媒体形态千变万化,唯有你是光,是热,是初心,是力量之源,我们始终追寻着你,也被你照亮。
有这样一则令人暖心的真实故事。重庆一位13岁的小男孩帮助自己的爷爷卖废品,自己在垃圾堆里捡一些饮料瓶、易拉罐、废纸板等,在烈日下拉着板车,轻车熟路的去废品回收站。年迈的爷爷跟在他的后面倍感欣慰,毕竟孙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吃苦耐劳,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而不会觉得有失尊严。
来源:海宁公安 8月22日晚上,长安派出所警员在开展“夏季行动”街面巡查时,发现一名老太太推着一辆手推车,步履蹒跚地在马路上徘徊。车上放满了塑料瓶,边走边四处张望,像是在寻找着什么。“老人家,需要帮忙伐?”,警员立即停车上前询问。
六千元买回来的一堆废纸,卖出了三十万,这不是虚抅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本文中的主人翁姓汪,在我隔壁摊位以收杂件为主,因为走路喜欢倒八字,同行给起了个绰号叫八字步,干我们这一行的都有绰号,没有不尊重人的意思只是为了叫的顺口,而我进入这个圈子时年龄比较小,他们喊我小严,一,二十年过去了,现在还在喊我小严,习惯的称呼是改不掉了,本文所提到的废纸就是植绒画,植绒画工艺独特,釆用压绒工艺制作,呈现出立体感强,颜色鲜艳,形象逼真的特点,而文革时期的植绒画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是现在广大红色收藏爱好者喜爱收藏的品种。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既方便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别样的参与感。[比心]文|冯蜜的柚子茶编辑|冯蜜的柚子茶«——【·前言·】——»“这么一个破铁疙瘩居然能卖到260万?这些人疯了吧!”上世纪90年代,在沈阳某拍卖会现场,一位穿着破破烂烂的大汉向组委会递交了一件宝物。
谈起拾荒者,很长一段时间,总与漂泊、生存、底层这类词联系在一起。他们衣着朴素,在街道与楼宇之间游走,在无数的垃圾堆里挑拣,寻找着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拾荒者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如同微小的白细胞,悄然清洁这座城市,却总被我们所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