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老人李静一背诵起孙中山先生的遗训铿锵有力 华商报记者 张杰 摄华商报讯(记者毛蜜娜)95岁的李静一是位有文化的老人,年轻时教书。最近她的女儿发现,老人经常自己背诵一些东西,还能唱好多老歌。仔细一问,这些都是老人小学时学过的东西,大家都被李静一强悍的记忆力震惊了。
一身戎装,满身勋章,这位陕西老爷爷的出现,让陕西延川县第二中学的同学们。4月22日,延安延川县退役军人呼荣碧来到呼荣碧展馆给消防官兵讲革命故事时,偶遇了陕西延川县第二中学的同学们,他的一身戎装和满身的勋章吸引了孩子们,孩子们惊呼:这太厉害了!
3月24日,为推进“五社联动”关爱“一老一小”,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倾力打造老年友好型学习环境,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白庙社区“老年人小课堂”又开课了,社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以及张贴通知的方式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吸引了很多老年新生报名参加学习。
8月9日,山东济宁。李西顺带着3名放暑假的孙子去地里辨识农作物。他说带他们认识了芝麻、大豆等,他们一直生活在城市,想让他们认识农作物,了解农民的辛苦,珍惜粮食。(8月10日澎湃新闻) 回想自己,身为农家子弟的我们,有谁不认识芝麻、大豆等农作物呢?
“我家三代人都在西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从教,对这种教育现象的转变,更是深有体会。”在我市从教18年的一线教师张兴说,学校的变化与西安教育的变迁同频共振,“西安教育,正奔跑在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
陕西退役老兵贾全录火了。前两天,兴平市十一公司社区的工作人员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了两张39年前的旧报纸,1982年7月6日的《解放军报》和同期《空军日报》分别以《白衣战士的赞歌》和《解放军救活了小兰芬》为题,报道了解放军贾全录救治落水小女孩的英雄事迹。
每天都要动脑研究自己发明的产品的细节,修改申请专利的文字;只要有和发明相关的大型展览,不惜步行数公里,一定会赶着去参加。这就是热爱发明创造的西安老人刘志宏,他说,发明让他的老年生活非常充实,也让他一直保持着清晰的思维,充沛的体力,在他看来,发明能让他健康长寿。
“老了老了,还能干活,不麻烦别人,活到老学到老,晚年就更美满了。”一位耄耋(màodié)老人说。耄耋,指八十岁的老人,通常泛指年纪大的人。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长寿者越来越多,而且自食其力仍在劳动的长寿者,也越来越多。
姚永利在为拍摄视频做准备姚永利(左)在公园给市民讲文化故事羊肉泡、挂坡、粉蒸肉……从两年多前开始,七旬老人姚永利在短视频平台上,持续发布有关陕西文化的短视频作品。视频里,老人用陕西方言,将记忆中的老西安娓娓道来。老人的分享,带领很多网友“回到”过去。
开学半个月了,神兽归笼,“解放”了爸爸妈妈,另一群人也“被迫”再次按时“上岗”——对众多照料孙辈的爷爷奶奶来说,开学意味着他们重新被固定在了上下学的时间里。这些老人,有的从乡下来到城市、有的跨越城市,他们不计辛苦,目的只有一个:帮子女带好孩子,让子女不那么辛苦。
来源:红星新闻微信公众号 “孩子脾气大、走神、成绩差,去找那个老奶奶了,一说就开窍!”近日,网友王女士对红星新闻报料称,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关于一个医术高明的“老奶奶”的视频,很多家长去了都说好,可以治疗孩子注意力差等问题。
你家有没有“被上下学时间‘定格’的爷爷奶奶们”?9月12日起,记者通过华商报微信公众号发起《关于父母是否帮忙照看孩子的小问卷》,截至9月18日,已有超过2000名读者参与。根据调查问卷结果,55.15%的受访者由老人照看孩子,43.6%的受访者是自己照看孩子,仅有1.
开栏语这个栏目,我们送给高寿老人。他们,见证了岁月更替,品味了生活百味,历经了人生百态。他们,是时光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诠释了生命真谛。他们,都是家里的“老宝贝”。出生于1921年的周勤芳老人,今年已是104岁高龄。
来源:【三秦都市报】本报讯(记者 谢斌)走在上班路上,看到广场上跳着舞、打着太极的老人,如果您觉得退休之后,就是跳跳广场舞、养养花、遛遛狗,那你就想简单了。在西安市阎良区有一位78岁的老奶奶,每天读书、看报、写笔记已经坚持了“一辈子”。
26年前,市民王奶奶收养了一名弃婴,那一年她47岁。后来发现这个孩子智力发育低下,26年间,她和爱人不离不弃抚养患儿,将更多的爱给了这个孩子。家住西郊的王奶奶和她爱人,26年前收养了一名弃儿毛毛(化名),他们倾尽所有积蓄给毛毛看病,养育他长大。
#家长3小时被骗4次损失15万#【西安一初中家长深陷骗局,冒充其儿子要参加培训被骗15.2万元】西安王女士的儿子就读于西安城东一所民办中学上学。“学校是封闭式管理,周一到周五住校,平时管理比较严格,禁止孩子使用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