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婧湖南有韶山,浙江有清漾。江山市清漾村是毛氏祖居地,毗邻国家级5A级景区江郎山景区,距离江山高铁站仅20公里。近年来,清漾村挖掘利用本地优势文化资源,开展研学教育、周末文旅、文创开发等一系列探索实践,有效推动文化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有专家认为,“十六字心法”是中华先祖的独特心法,来自“三皇五帝”,传商汤,而至文王、武王、周公,自周公再传老子、孔子,孔子经颜回、曾子、子思再传孟子,到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达到一个高峰,直至宋代周敦颐、程颐、张栻、朱熹,明代王阳明等发展壮大,再到明清之际王船山苦苦寻求明王朝灭亡之终极原因,因而得以继绝学集大成,进而就是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等晚清中兴名臣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船山学发扬光大,直至近现代以来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深受湖湘学派“经世致用”思想之影响,致力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
书院,大致起源于唐,崛起于宋,经元、明、清各朝,直至今日依旧弦歌不断。从最初的藏书之地,到后来逐步演变成读书、教书、写书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承载着悠久的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历史上,文脉悠长、人文荟萃的中部地区是书院发展的重要区域。
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培养君子是传承道统、引导成长、存续文明的重要内容。在古代教育活动中,书院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历代书院重视培植君子人格,发扬君子精神,君子之风由内而外融入了书院的位置选择、设施命名、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实践中。
作者:刘向培(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博士)《礼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北宋欧阳修云:“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在中国源远流长的礼乐文明中,教育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优先地位。
作者:鲁小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书院文学活动编年史”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作为多功能建筑,古代书院是教学空间、学术空间、藏书空间、刻书空间、祭祀空间。此外,书院也是文学空间,它和市井、村庄、寺庙、官署、幕府、棘闱、旅途等场所,共同组成了文学世界的多样图景。
近日,圆明园第二十九届踏青节期间推出“少年闯九州”研学活动,青少年们一起踏上曾被誉为“移天缩地在君怀”的九州景区,走近圆明园四十景,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肃穆的遗址之上,红墙墨瓦之间,是古人的智慧、历史的璀璨,值得细细研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