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些农村有一种说法,新坟三年不立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地方风俗呢?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幅员,各地风俗不同立碑的讲究也不太一样,有的地方有老人新亡故三年不立碑的风俗,有的地方则没有这种说法。
在沱江畔山边,当你从古城的东门城楼外沿江往下行驶三里路,顺着台阶依次而上,就能看到沈从文的墓地。虽然很多现代人似乎对石碑的树立不那么在意了,但在古代墓碑是十分重要的,并不是随便找一块石头,刻上名字和时间就完成了,它有着各种各样的含义与讲究。
世人皆知“新坟三年不立碑,立碑不出三代人”这句老话,却不知其中蕴含着多少民族智慧与文化传承。走进中国的任何一座古老城镇,你总能看到那些静静矗立的墓碑,它们不仅是逝者的纪念,更是活着的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
人出生的时候,叫“呱呱落地”,人去世的时候,要“入土为安”,一切尘归尘、土归土,才方得其所。中国人自古重视“丧葬”,为了能让逝者入土为安,古时候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会选择“卖身葬父”,比如二十四孝中的董永,为了安葬去世的父亲,将自己卖身为奴,此举感动了天上的仙女,于是嫁给董永为妻,不但留下了著名的黄梅戏曲《天仙配》,还是湖北“孝感”这座城市的由来。
传统家族墓葬典型的布局方式,有三种,即“抱孙葬”、“排孙葬”、“驮孙葬”。此处的“孙”,释为古意,包含“后代”、“晚辈”的意思。抱孙葬,又称“怀中抱子”、“携子抱孙”,是最流行、最广泛的一种家族墓葬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