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说这些齿痕,齿痕舌,脾虚湿气重,这个也很明显,另外呢,整体这个舌呢,是偏于白腻,偏于寒的啊,舌头也偏淡,苔呢偏一点腻,偏寒,说明体内的阳气不足,我们判断它整体上是一个阳虚体质,那么这个脾阳虚呢,还会有哪些表现呢?
阳虚补脾,阴虚清胃,调脾胃才是阴阳平衡的关键,其实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本质都是脾胃虚弱,所以中医有句话叫做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我们身体的阴和阳,全部都是脾胃消化吸收的食物转化而来的。那为什么说阳虚要补脾,阴虚要清胃呢?
大家好,我是中医陈大夫,我发现好多人脾胃不舒服了,就去吃一些治疗脾胃的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在中医上,其实是有阴阳之分的,所以想要治疗好脾胃,要先分清楚是阴虚还是阳虚,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希望你们了解之后,知道自己的情况,不要再乱吃药。
经常关注中医的朋友们一定知道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十分重要的一对概念,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的阴阳保持在平衡的状态,人才能身体健康,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发生各种问题进而影响健康。
临床表现:倦怠乏力力,食后腹胀,口干唇燥,知食不饥,心烦低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无力证候。病机分析:脾与胃相表里,同主后天水谷营养的生化,所以糖尿病燥热伤阴引起胃阴虚弱,常致脾阴易虚,导致脾胃阴虚。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脾胃,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总是“脾胃”连用,因为在中医看来,脾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营养代谢的功能,相当于人体的中轴,而其他四脏则如轮,轴运则轮转,以此带动全身气机。
#头条创作挑战赛#上一节中我们提到了阴阳学说的概念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阴阳学说在中医中都有哪些应用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点,阴阳不是完全绝对的,有一定的相对性。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小王问题:“谢老师吗,我觉得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请您给我说清楚?谢谢老师”谢老师回答道:“在西医学中,‘脾’是一个具体的解剖器官,位于人体的左上腹部,主要负责造血、免疫等功能,与消化系统的关系不大。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生命活动所需的很多营养物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对饮食的吸收运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输布全身。产生的糟粕由肠道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