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津滨海客户端】姜茂树·青春秘史第一次走进新华书店,是在60多年前,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我家住在距城区较偏远的渔村。小学四年级时,汉沽新华书店开展送书下乡进校园活动,操场的展台上摆满各种图书。当我拿起《我们并肩前进》仔细阅读时,我被书中故事深深吸引。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抗战即将进入相持阶段,敌后解放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冀中根据地蓬勃发展,到1938年冬,已拥有10万人的武装力量,占有13座县城及周围的广大农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为促使驻保定的国民党军联合抗战,9月16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八路军代表彭德怀抵达保定,与保定行营主任徐永昌、参谋长林蔚和保定驻军指挥官刘峙就华北抗战、协同作战问题进行了会谈。
我国当代作家冯志以其抗战时期在敌后武工队的战斗经历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描写了冀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同日伪军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讴歌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赞美了中国军民在强敌面前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仁人志士层出不穷,尤其在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河北这块英雄的土地,不仅上演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雄壮活剧,而且滋养出一批红色作家——孙犁、梁斌、徐光耀、李英儒、李晓明、王林、雪克、冯志、刘流、袁静、孔厥、管桦、邢野…
1958年11月,冯志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一经发表,很快在全国掀起了争相阅读这部小说的热潮,手里能有一本《敌后武工队》小说看,在当时是非常值得羡慕的一件事,后来甚至还被搬上了银幕,拍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和电影。
敌后武工队拔除敌人据点敌后武工队伏击敌人敌后武工队员把争取伪军反正的传单散发在伪军炮楼附近20世纪50年代,作家冯志以其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经历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一经出版,便在全国引起轰动。书中故事跌宕起伏,人物颇具传奇色彩,生动再现了冀中地区武工队的抗日英雄故事。
明铺村伏击战,又称飞狐峪伏击战,堪称我军抗日战争中,小规模伏击战术集中使用,从而歼敌制胜,取得较大战果的典型战例。明铺村伏击战由我军两位开国将军一起制定,一位是时任七一七团团长,后来的开国中将刘转连,一位是他的搭档,时任七一七团参谋长,后来的开国少将左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