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为了更好的描写节气节令,便将自己观察到的动植物周期性生长节律,分别与二十四节气的周期性变化加以联系,总结出每个节气的物候现象,还将每个节气的十五天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应出三种物候现象,这就是节气的“三候”,即每个节气中的前五天为“一候”,中间五天为“二候”,后五天为“三候”。谷雨节气有哪三候?
彩绘青铜水禽。唐代双鸾花鸟纹铜镜。汉代鎏金凤鸟铜锺。1月5日,小寒。小寒至,数九寒天由此盛,冷空气活动频繁,正如民谚所说的“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尽管如此,大自然的很多动植物依然能在严寒之中感受到天地间的阳气萌动。
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每年公历6月20日至22日之间,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就到达了夏至点,这个点是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抵达最北端的点,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褪去一切装点的生命的筋骨,正是生命最本真最强大的存在。冬至二候·麋角解 徐冬冬(绘)冬至二候“麋角解”的时节,正是“一九”,最冷时刻的伊始。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属阴的麋感受到阳气的生发,开始掉角。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清明极为特殊,因为这是此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同时,在这个节日之中,既有祭扫的缅怀伤感,又有踏青的悠然。4月5日,在烂漫的春光之中,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来。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制图 刘雨曦“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当露水已经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时,10月8日,节气寒露如期而至。作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此时秋意渐浓,寒气渐生。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蜇虫始振,鱼陟负冰。转眼之间,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又要来到。四季更迭,万物流转。不仅人间草木从苍郁到萧瑟,在地表上蛰伏的走兽,在天空中翱翔的候鸟,在水中穿梭漫游的鱼儿,它们也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在一举一动间告诉人类季节的衍变,岁月的推移。
在坚硬而辽阔的冰层之下,一泓温热的泉水在涌动,这是多么奇妙而美好。冬至三候·水泉动 徐冬冬(绘)画面上,神秘的蓝色跳跃在一片片一块块的灰黑之下,斑驳而沧桑的肌理中,一种温热的气息隐隐传来,微弱,却不容忽视。
现代快报讯(记者史童歌/文 赵杰/摄)3月5日10时22分46秒,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一声春雷,惊醒蛰伏冬眠的动物,唤醒沉睡已久的春天。此时节,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如果说立春是春的预告、雨水是春之序曲,那么惊蛰就是春天主旋律的高调奏响。此时“数九寒天”将尽,北半球气温、地温继续回升,神州大地铺陈着春风绿岸、桃杏花开、黄鹂明柳、蜂芒蝶舞的景象,春天的地盘迅速北扩,跨过长江。
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七个节气:立夏“立夏”代表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因此又称“春尽日”。同时,立夏也标示着万物开始进入生长旺季的时期。立夏时节气温明显升高,并伴有较强的雷雨天气、充足的光照和雨水以及适宜的温度,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