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核心是规定了惩罚性的损害赔偿措施,围绕惩罚性损害赔偿展开,我们可以看到在如下法律中也有类似的措施:比如《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经营者利用疫情迫使消费者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购买口罩、抗病毒药品、杀菌杀毒用品、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物品,或者粮油肉蛋奶等基本生活用品,消费者可以依据《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条以及《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相关规定,请求撤销合同。
我一配合工作用的手机号之前一直用每月59元的套餐。前两年因经常外出流量不够就升级到每月79的套餐。用了几个月后,就有客服名种来电推荐,说有个新套餐对老客户非常优惠,99的套餐老客户试用只要89元,流量和通话时间增多很多。想想也就多10块钱,就先同意试用了!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办理升档的时候直接打10086就能办理,降档却要等降档专员回电,中间还会接到推销电话,用户要是反应强烈又能立刻办理降档,这种流程一点都不规范。”近日,刘先生反映称,为了给家里老人办理资费降档,他往返老家两次,耗时2个月,中间还经历了一次“不降反升”。
近日,中山市消委会公布2022年度消费维权案例。本次公布的十个侵权案例,涉及变相强制消费、格式条款、欺诈行为、定金罚则、“积分清零”短信陷阱、安全保障义务、流动摊位购物风险、合同违约行为、广告宣传、预付式消费等方面常见纠纷。
202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购用户规模已突破9.74亿,但以次充好、货不对板等消费欺诈问题频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若商家故意虚假宣传或隐瞒商品缺陷,可构成欺诈并承担退一赔三责任。如何界定“消费欺诈”?遭遇陷阱如何有效维权?
记者从中消协官网获悉,近日,中消协发布2024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2024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782794件,同比增长27.21%,解决563346件,投诉解决率71.97%,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47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