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到“唐宋变革论”的影响,很多中外学者从华夷之辨的视角,将宋代尤其是南宋的“中国”认同看成是种族、文化、国家合一的近代国族意识,并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南宋“中国”认同的历史意义。但是,南宋“中国”认同的建构有三个相关的思想脉络,一是正统论,一是道统论,一是华夷之辨。
#“戎狄”与“华夏”怎么区分?# 华夏是古代中原地区的自称。 华夏,也称“华”、“夏” 或 “诸夏”等。“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
1929年,正值民族危亡之际,湘潭人为纪念陶侃、何腾蛟等民族英雄,在其衣冠冢下的峭壁上,刻下“江山胜迹”四个大字,以示中华文化尚未断绝,江山仍在等待后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引用“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江山胜迹”在历史长河中的反复映现,是一个具体的例证,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虽几经波折,却从未中断。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并把这一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深化理论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