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健康传播发展中心主任 鲍勇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阳当你闲暇时刷手机时,是否发现大量时间悄无声息地流走;当你接连打开一个个视频,是否发现内容总是精准契合你的兴趣点。当心!你正在陷入“信息茧房”。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鑫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算法推荐让普通人接收的信息更趋于定制化、智能化,但也容易让人在不断重复中强化固有偏好,陷入“信息茧房”。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
作者:许昕(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们在聊什么,就会刷到与它有关的网页、视频推荐、购买链接。”“社交平台上,哪个号我们看得久了,之后就频繁推送哪个号的内容。”……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在“裸泳”,也在被算法“投喂”,这种“越刷越精准”的体验,让不少人陷入了“信息茧房”。
今天太累了,本来不想写文章了,但是看到了一句“信息茧房理论”,觉得写的太好了,所以还是想随便写点。现在网络主要问题,就是信息茧房太严重了,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信息茧房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容易引起sb共振,以前可能方圆十公里就一个sb。
在算法流行之前,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就已经提出“信息茧房”概念,用来描述个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选择趋向窄化、封闭化的现象。随着算法逐渐影响信息分发过程,信息茧房这一术语开始被广泛地与算法的潜在风险联系在一起。
11月2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微信公众号“网信中国”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四部门发布。
来源:工人日报“孩子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儿童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来自近日《半月谈》的报道显示,一些互联网平台正在通过算法,一味迎合青少年的偏好,向他们“投喂”大量无营养、高相似度的内容,让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