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黄光红3月10日,随着10盏灯柱同时点亮,由重庆马上科技发展基金会携手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打造的“共建智慧养老研发基地”正式揭牌。同一天,全国首款基于情感大模型的“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也在该福利院落地应用。现场展示的“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焦点。3月10日,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联合重庆马上科技发展基金会,迎来首批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标志着重庆智慧养老与特殊群体关怀服务迈入“人机协同”新阶段。
来自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消息,本土企业微浪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生物实验机器人,预计将于今年量产,初期年产量将达100台左右。今后,这些“重庆造”机器人将成为医护人员的得力助手。在微浪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这个长宽1米、高1.
3月10日,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联合重庆马上科技发展基金会,迎来首批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此次入驻的机器人能通过面部识别、情绪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敏锐洞察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个性特点,提供陪聊和心理疏导模式,精准满足老年人在情感化人机交互方面的需求。
华龙网 10月28日,记者从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官网了解到,《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发布,提出到2027年,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机器人典型示范应用成效显著。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官网截图。
第1眼TV-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董进)智能建造作为建筑行业转型的核心方向,是未来各类建造项目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12月3日,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即将在渝开赛。管道检测机器人。
华龙网消息,10月28日,记者从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官网了解到,《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发布,提出到2027年,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机器人典型示范应用成效显著。
今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展示的机器狗“哮天”热度很高。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能为我们做什么,人们正在不断开发它们的功能。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将其用于养老陪护,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智能建造作为建筑行业转型的核心方向,是未来各类建造项目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12月3日,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建造·慧享未来”建筑机器人大赛,即将在渝开赛。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周芳1月14日,记者从重医附一院获悉,该院胸外科医生近日运用最新气管镜导航机器人技术,成功完成川渝首例多发肺结节的精准定位与切除手术。该技术可显著提升手术精准性,减少传统术前定位方式的创伤风险。专家团队在进行手术。
医生正在实施手术1月14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胸外科团队近日运用最新的气管镜导航机器人技术,完成川渝首例多发肺结节的精准定位与切除手术。接受该手术的是一位重庆本地患者,她近期在体检中查出多发肺结节,随后来到重医附一院胸外科就诊。
来源:【人民日报】政策鼓励、技术发展、百姓需要,相信机器人养老离我们已不再遥远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迅猛发展的当下,你是否也畅想过有一天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服务老龄化社会的新生力量?今年全国两会,“机器人养老”话题引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