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成小山的茯苓。昭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村民们正在采收茯苓。昭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12月21日,广元市昭化区林下种植茯苓现代林业园区一片忙碌,30多名村民们正在进行茯苓采收的收尾工作。采收的茯苓经过加工后,将变成美味的茯苓富硒饼、茯苓富硒面和茯苓米酒等,销往成都、广州等城市。
5月6日,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迎来采收,村民们纷纷带上农具走进山林里,采挖、称重、装袋、搬运,到处都是一派丰收景象。“去年6月份,我和梁文荣合种了20亩的茯苓,按如今的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可达12万多的收入。
5月29日,在靖州渠阳镇马园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茯苓种植区,苓农正在采收茯苓。 今年以来,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持续推行林长制,突出地域、资源优势,在“特”字上找出路,在“专”字上做文章,为源龙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黔南州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全州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2.29万亩,产量16.79万吨,以茯苓、南板蓝根、石斛、砂仁等中药材为主,实现“两山”双向转换,林地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茯苓喜获丰收王世良 王舒燕 封面新闻记者 冷宇近年来,四川凉山州会东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近日,在会东县黑嘎国有林区内,试种的茯苓获得了丰收,实现“两山”双向转换,林地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通过盘活闲置低效资产提升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茯苓。视觉中国|图一峡河这地方,一直有种茯苓的传统。种茯苓这事,也不是多么挣钱,山坡上烧火,主打一个取材方便。一河两沿的山上,野火烧不尽,风雨吹又生,松树强势得斧头都得退避三舍。现在采用的方法当然是人工种植了,又科学又高产。
近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巴乡南列村迎来了茯苓的丰收时节。沿着树根挖开一个个小土堆,取出埋在里面的袋料,经过农户的简单处理后,袋子里的新鲜茯苓破土而出,地里堆放着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的松茯苓,再经过搬运,送入当地的收购点进行出售。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唐福升 特约通讯员 陈绍海“选择不同的林下经济作物,每年都能有个好收益。2023年发展的道地药材林下经济收入有 1 万余元,2024 年扩大了种植面积,收入预计在 3 万元左右。
盛夏时节,人工栽培茯苓进入采收期。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万全乡上华村油旱坑茯苓种植试验基地里,村民们顶着炎炎烈日,挥舞锄头,将松树蔸周边的土刨开,采收茯苓。茯苓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祛湿等功效,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