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德国情报部门,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那是二战里最优秀的情报部门,毕竟德国的情报头子海德里希·莱因哈特可不是吹出来,能把原本只有十几人的党卫军保安处,变成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情报机构,这份本事可不是寻常人能有的。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其代表作《1984》中塑造了一个无处不在、时刻监控着民众一举一动的“老大哥”形象。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暂时还没有一个政治组织对社会的监控能够达到奥威尔幻想的那种“无微不至”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们详加考察冷战史,就会发现民主德国的国家安全部在对内监控的能力上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老大哥”的水平。
作者:艾辞修在世界情报史上,很少有一位间谍会像马库斯·沃尔夫这样传奇,从他1952年起就任“东德国家安全部”(通称“史塔西”)下属的对外情报局(简称HVA)局长开始,至1986年离职这段时间,马库斯甚至曾将间谍直插到西德总理身边。
从组织形态的构建和运行角度看,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获取权力与消解权力的历史,是一部集权与分权抗争的历史,是一部权力应用与权力制约的历史。这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确定的。只要“上帝存在”不被证伪,那么,人类必将延续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当然,赫拉利的“超人”学说,肯定也不仅仅是传说。
《冷战疑云》根据同名畅销历史小说改编的,讲述冷战时期美苏间谍之间的斗争,通过一个大学生步入中央情报局的传奇冒险,时间跨度40年美苏冷战期间的重大事件,该剧呈现了冷战时期间谍活动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通过人物的命运折射出历史的沉重。
间谍电视节目非常刺激。无论是专横的中情局局长大喊“你有画面吗?”,还是几名特工在几分钟内从布加勒斯特前往威尼斯,总有让人惊叹的情节。然而,大多数间谍节目几乎从未真实描绘过间谍活动。现实世界中的间谍不太可能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饮酒、通奸和其他形式的享乐主义,而不是实际收集情报。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德国高级军官会议遭窃听事件发生后,不少西方国家政界人士以及媒体纷纷批评德国的情报机构以及安保工作“既不安全也不可靠”“像筛子一样泄露机密”,要求柏林对此进行“大修”。
不像《007》那样处处都有美女相伴,也不似《碟中谍》那样飞天遁地,高科技无数,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在《柏林谍影》中,导演展现了一个间谍的所有面,人性、信仰、爱情、道德、善恶,并以写实的手法骗了男主,也骗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