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城区的广州大桥,沟通联系梅州江南新城和芹洋搬到新城,由广州市对口帮扶而建,故名为“广州大桥”。该桥是广东省内单塔单索面桥型中桥幅最宽的桥梁之一,设计标准要求为能抵御百年一遇洪水,能够确保遇上9级大风时结构安全,可以抵抗7级烈度地震,满足5级航道通行要求。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显朝村的“老墟”, 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卢永昌先生的老家。卢永昌先生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一条清代建的石拱桥,当地人称“老墟桥”,又名叫“砥柱桥”。这座桥非常奇特,整座桥呈“S”形,从桥的东端到西端要上二次台阶,每上一次台阶都要拐一次弯。
为了躲避战乱,他们背上行囊,牵着家眷,一路向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来到了今天的梅州,安居散叶。架设于江河之上,或小家碧玉,或气势恢宏,有虽然历经沧桑却百年不倒的古桥,也有凝聚着近代华侨家国情怀的大桥。
原桥于1931年由“福济善堂”饶芙裳与各善董及地方人士黄荣樵、黄燮南、曾汉南、刘启兰等人倡建,得国内商家和海外侨胞廖元盛、陈富源、饶烈伯、谢信泰、侯广德夫人、潘直我等人热心资助,于1931年冬动工,1934年秋基本建成。
广东梅县桃尧镇大美村有一座长达250米,宽6米的结构很特别的“掺假”石拱桥,建了40年从未通车过人,到现在仍安然无恙,还在使用中。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石拱桥呢?下面让我慢慢向你介绍这座古今结合的独特石拱桥吧。
现在的梅县市区,有一条黄塘路。百多年前,这里还是梅城的西郊,一条小河蜿蜒从北向南偏西流淌,黄塘桥横跨小河,以桥为中心,附近是一条三百米的狭小街道,其他地方多为农田。1887年起,传教士在这里陆续建教堂,办医院和学校,渐渐兴旺起来。
文、视频/赖嘉华Transparency羊城晚报《客家文脉》8月11日版面图 在梅州城区,有一座横跨梅江的老桥——梅江桥。它于1934年建成,连接梅城江南与江北。在东山大桥、嘉应大桥未建成以前,梅江桥是梅江两岸唯一的桥梁,是贯穿南北的大动脉,成为梅州的标志性建筑。
大皖新闻讯 6月16日,广东梅州平远县东石镇洪水导致桥被冲断的消息引发关注。6月17日,大皖新闻记者联系镇政府获悉,被冲毁的桥位于双石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悉,15日至16日,平远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过程,防汛形势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