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的价值观念。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紫坊小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创新尝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地球系统科学领域深厚底蕴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办学价值观全面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教育高地。
■本期聚焦·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不只是课程教育,更是生活教育和行动能力的培养。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城南实验学校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谐统一,共同推进。其中,学校教育是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本期聚焦·生态文明教育云南省昆明市中华小学从立德树人的效度、育人为本的温度、文化育人的深度、协同育人的广度几个方面入手抓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根据云南省的资源特点,积极实践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新路径,让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入校园、延伸到校外。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需求《环境教育》: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理念和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迫在眉睫。如何理解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史根东博士在青龙县参观可持续 学习课堂。
来源:【现代教育报】2021年,六部门联合发布行动计划,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也是中国的第10个环境日,让我们一起来看北京各校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
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吴绍芬 李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认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可忽视的路径之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各校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广大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生态环保的良好习惯,学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美丽中国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广东初中地理学科高质量发展,日前,“开展地理跨学科主题研学 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南方教研大讲堂第97场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办。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青少年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更是人类美丽家园的实践者、推动者、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