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5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各级党委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年初制定的难以完成的高指标的基础上,又层层加码,成为根本无法完成的计划指标。是时,小麦已扬花儿灌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决策。考虑到上海拥有较好的工业技术基础和协作配套能力,以及科研力量相对集中,党中央先后向上海下达一批涉及“两弹一星”的科研攻关任务。
王封臣《大国脊梁》系列评书小段卫星之父赵九章王封臣1953年,在北京飞往苏联莫斯科的一架专机上,欢声笑语。上面坐着的是中国科学家考察团,团长钱三强,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张钰哲、吕淑湘、何祚庥、贝时璋等十六人,那都是当时中国顶尖级的科学家啊。
“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既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高峰的空前壮举。在“两弹一星”工程实施过程中,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尤为曲折。
1970年4月24日,浩瀚星空奏响“东方红”——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由此拉开。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