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璀璨绽放。传承优秀丝路文化,构建多彩文明,10月16日,第三届“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大会系列活动启幕,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们将共聚春城昆明,共奏丝路友谊之歌。
江南,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历史。江南丝竹,则是这片土地上绽放的一朵璀璨的艺术之花。起源于苏州地区,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和上海一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音乐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
(新春见闻)云南玉溪聂耳竹乐团:向世界奏响中国竹之音中新社昆明1月27日电 题:云南玉溪聂耳竹乐团:向世界奏响中国竹之音作者 熊佳欣外形酷似水烟筒的烟筒笛,长短竹筒组成的竹排琴,庞大如竹楼的双音竹管琴……在云南,有一个专门“玩”竹制乐器的乐团——玉溪聂耳竹乐团(以下简称“竹乐团”
江南丝竹乃“吴越之音、苏杭之乐”,是一种以竹类乐器、丝弦乐器为主的小型乐队,主要流传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一带,历代都会在文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蓬勃发展、传播。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提及“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的音乐小镇里,演奏者通过直播宣传古筝。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古筝、古琴、琵琶、二胡、扬琴、唢呐……直播间里,各种民乐表演或婉转悠扬,或激情澎湃。越来越多的民乐演奏者选择线上平台演奏,这一全新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民乐走近大众,吸引了更多年轻人。
8月15日,位于翔殷路上的和禾和养老院里传来丝竹声声。由浦东本土民间音乐团队“莲溪国乐社”带来的国乐演奏为老人们带来一场精彩演出。丝竹声声,余音绕梁。作为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江南丝竹是中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起源于苏州,流行于宁、扬、杭、沪一带。
昨晚(7月16日),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南昆传统音乐演奏人才培训班的“最后一课”,在苏南吹打十番锣鼓《吴韵乐风》的鼓乐齐鸣声中,此次培训的汇报演出在中国昆曲剧院圆满结束,为期2个月的学习培训正式落下帷幕。
会泽堂琅古乐,又名洞经音乐,原是从中原传入会泽的道教音乐,后随着会泽铜商文化和庙馆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兼容儒、释、道音律且具地方韵味的堂琅古乐,主要流传于曲靖会泽县城及金钟、者海、娜姑等地,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若有闲暇,穿着古风的衣服,踩着精致的绣花鞋,撑着油纸伞,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漫步于古韵犹存的深巷,踽踽于弥漫着古色古香气息的江西会馆,欣赏着会馆古戏台上的对联,不经意间,耳边飘来的洞经音乐,高亢、低回、悠扬、婉转、深情,如梦似幻。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成就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芦笙恋歌》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上映,片中插曲《蝴蝶泉边》、《马铃儿响来玉鸟唱》、《婚誓》等歌曲唱响全国,这些曲风或悠扬婉转、旋律或活泼欢快,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歌曲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了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8月中旬起,由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品发行的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更新上线。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民族乐器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丝竹悠扬,乐赞彩云。8月1日晚,中央民族乐团基层文化惠民演出暨云南民族器乐展演晚会在云南省文化馆艺术客厅成功举行。该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云南省文化馆主办,十六个州(市)文化(群艺)馆协办,特邀请中央民族乐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