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秦玉龙 李芳芳颉岭村的变迁史凌晨五点,一声鸡鸣,打破了这个边远山村的寂静。随之,犬吠、牛叫、顽童的嬉闹,连同大人的应答声渐次响起。在一层薄薄的晨雾中,崆峒区峡门回族乡颉岭村从沉睡中苏醒,开始了新的一天。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25日讯 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等今天联合发布山东“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搬迁工程涉及济南市南部山区、泰安市东平县、临沂市沂南县、沂水县、费县和菏泽市鄄城县共4市6个县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06户、11335人,已全部搬迁入住并实现脱贫。
规范范围根据公示材料可知,济南市区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乡村区域,包含五区两管委会三十四镇街,共涉及1134个村,其中市中区56个村、天桥区125个村、槐荫区48个村、历城区142个村、长清区527个村、高新区管委会50个村、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186个村。
盛夏的积米峪村,风和日丽,万木争荣。一排排白顶灰面的楼房坐落在山脚之下,整齐的绿植掩映着老年公寓,远处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这一切让南部山区西营街道积米峪村在当地变得“让人羡慕不已”。 “这都不是啥稀罕事儿了!”8月初,当记者走进这个村庄,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古浪县地处国家划定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古浪县尽锐出战,在认真总结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思路、出路、产业、模式”四大瓶颈制约,从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入手,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构,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的基本方略,推动扶贫开发从单打独斗转向兵团作战,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从粗放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
6万山区群众迁出之后——古浪县南部山区生态恢复治理现场见闻一个人、几间房,背后是空荡荡的村庄——2019年起,50岁的郭瑞山成为磨石沟村最后的坚守者。磨石沟村是古浪县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2011年以来,古浪县持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南部山区11个乡镇的6.
近年来,古浪县抢抓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机遇,立足南部山区生态移民搬迁实际,积极衔接抓项目争取,行政助力抓推动落实,创新管理抓建设质量,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9.85万亩,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5.2万亩,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古浪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出了一条生态移民迁出区退耕还林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