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褚半农上海方言工作室正式挂牌,目前全市挂牌的非遗工作室仅三家。这既是闵行在沪语传承上的一大突破,也体现出闵行一直以来在保护非遗资源、提升软实力方面的持续重视。
你知道吗?关于“全部、总共”这些词在上海话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说法,比如这些东西“亨八冷大”大概多少钱?“一塌刮子”才50块。还有“一道辣浪”,“统统辣海”……等等,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全部,总共”的上海话吗?赶紧在留言区告诉小布吧!
江家坪·泉交河广东有个番禺,过去是个县,现在是广州市的一个区。此“番”读pān,当姓时“番”也这样读。但在其他场合,这个字读fān。“番”字代表一种语音现象:地名和姓氏保留古音的不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个广东籍的足球明星容志行。
上海开埠之后,大量外国人来到上海,海纳百川华洋杂处之下,许多外来语融入到上海话之中。所谓“洋泾浜”,原指带有地方口音的不纯正英语,而这些一度被人瞧不起的“洋泾浜”却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上海话之中,成为了上海话日常用语中的一分子。
上海话,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无论你是土生土长的“老上海”,还是“新上海人”,能够“飙出”一口上海话总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前两天从上海走出去的央视主播潘涛因为一段“散装上海话”的朗读火了虽然很多发音还不标准但被无数网友称赞“勇气可嘉”!
“捣糨糊”,这个从上海流行到全国的口头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常用词。至于这个词的由来,一般人都会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流行语,再由上海而流行全国。至于这词在上海如何由来,即使上海人,也很少知道。从词义上讲,和“捣糨糊”意思相近的,在上海话里早已有之,“混枪势”!
从中国区域版图上看,江苏省的面积不算大,县级市启东的面积更小,1200多平方公里。相对于凭一口四川方言就能畅行东北、华北、大西北、云贵川滇渝和湘鄂大部分的四川人,不算大的启东却备下两种方言,让我体会到语言是个多么奇妙的存在。
白相与白相人 “白相”是一句经典的上海话。外地朋友只要学三句上海话,里面恐怕就会有一句是“白相”。 “白相”啥意思?当然是玩耍的意思了。 为啥“白相”是玩耍呢? 这就要从“白相”的“相”字说起了。 “相”就是看。
当吴侬软语邂逅数字智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310——3月10日”这个承载上海城市记忆的特殊日子,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党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当上海话遇到大模型——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研讨会,在上大钱伟长图书馆举行。
“江北人”一词在交往不够密切的古代使用并不多,但近代以后,随着苏北的衰落,尤其是上世纪上半叶苏北的洪水等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因素,导致苏北地区赤贫化,无数苏北人背井离乡前往大上海等江南地区谋生,由于贫困、民风等原因,其口音也被当地人调侃。